【摘 要】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掌握英語知識及學會運用英語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生存技能。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提高英語閱讀與理解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中職學生英語閱讀面臨的問題,包括英語課程學習興趣較缺乏、英語學習基礎較差及英語閱讀技巧缺乏,并探討了改善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策略,包括優化閱讀情境導入方法,指導淺層閱讀與檢測理解,進行深層閱讀。
【關鍵詞】閱讀理解 英語 中職學生 方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69-01
中職教育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語課程是中職學生的必修課程,掌握英語閱讀能力能為中職學生將來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有效的方法策略提高學生的英語篇章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本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提高中職英語教育水平。
一 中職學生英語閱讀面臨的問題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擁有良好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提高就業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職學生在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方面還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1)英語學習基礎較差。多數中職學生不能牢固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對部分英語單詞或句子的用法不了解,這就致使學生在閱讀時無法有效地理解英語篇章內容。(2)英語閱讀技巧缺乏。skimming、scanning、survey及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是基本的英語閱讀技巧,但多數中職學生難以掌握以上技巧,在閱讀時需要查字典弄清生詞意思,或過分拘泥于單個句子或字、詞的意思,如此一來,不僅會對閱讀速度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可能歪曲原文意思。(3)英語課程學習興趣較為缺乏。中職學生缺乏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影響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興趣缺乏就會感覺英語篇章枯燥無味,進而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
二 改善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策略
1.優化閱讀情境導入方法,增強英語閱讀興趣
為了有效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情境導入法喚起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求知欲及興趣。對于不同的英語閱讀內容,應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以便利用導入活動讓學生能夠盡快集中精力閱讀英語篇章。如在對第二冊的Unit 3 Reading進行教學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導入:(1)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目的與興趣去閱讀,如可以問學生“Have you seen this film about Tangshan earthquake”。(2)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視頻或圖片等,以便增強閱讀興趣及緩解緊張心理。(3)提前講解一些新詞的意思,排除閱讀障礙,講解新詞時可采用新舊勾連的方法,從而在復習鞏固英語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準確理解新詞含義,如對survive/survivor進行講解時,可以采用以上方法。
2.指導淺層閱讀與檢測理解,培養閱讀技巧
完成英語閱讀導入后,應及時指導中職學生對英語篇章進行淺層閱讀。在淺層閱讀中讓學生采用快速通覽的方法將文章脈絡理清,從而了解文章的主旨及大概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培養閱讀技巧。如在對三段式英語篇章進行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而在對“A car Running on Vegetable Oil”進行教學時,可讓學生在淺層閱讀文章后回答以下問題“What fuel do car all use?”。實踐證明,當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輪廓及大意后,不但可以加快閱讀速度,同時還能提升英語學習能力。此外,在進行淺層閱讀后應及時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程度進行檢測。在教學中可采用的檢測形式包括填圖表、選擇題及判斷題,分組進行問答等。
3.進行深層閱讀,提高理解能力
當中職學生能初步掌握淺層閱讀技巧后,教師應及時教會學生如何對英語篇章進行深層次閱讀,以便可以使學生理解英語篇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進行深層次閱讀時,可指導學生采用Intensive reading法,對課文進行仔細閱讀,并抓住情節要點。鑒于中職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深層閱讀前適當講解部分語法、語言點,在講解后讓學生對典型例句進行英譯漢與漢譯英,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此外,可告知中職學生在課后采用話題討論、命題發言及復述課文等形式練習自己對英語篇章的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英語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但要強化英語的聽說能力、寫作能力,更應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鍛煉。要確保中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則應明確中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保證英語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為中職英語教學水平的改善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莫順婷.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在中職英語閱讀材料中的體現[J].衛生職業教育,2011(5):63~6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