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由一次聽課的經歷得出:授以學生“捕魚一技”,并輔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從“必須學”向“我要學”的質變,在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及終生學習能力的獲得。
【關鍵詞】主體 主動性 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80-01
筆者從事對口單招英語教學幾年來,發現傳統的英語語法和翻譯法使英語學習陷入了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教師在教學中包辦得太多,以至于學生過多地依賴課堂和教師,學生的學習呈現出一種“機械式死學”。學生對學習英語談不上興趣,而是被動地在接受。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適當引導,激發學生對于掌握一門外語的迫切需要性,引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一堂成功的課,應該讓學生自始至終掌握主動權,教師只是充當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參與者、引導者、顧問等多種角色,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就產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
我曾經聽過一堂課,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老師是借班上課,師生之間也是在課堂上第一次見面。那是初冬的早上,授課教師一進門,就滿臉驚訝地問“Do you know me?”,學生們很認真地回答“No.”“You don’t know me? In my school all the students know me? Do you know me?”老師接著問。學生依然很認真地回答“No.”老師把身上的大衣一脫,“我就不信脫了這馬甲你們還不認識我!”老師的這種幽默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笑了。趁著這輕松的氣氛,老師就讓學生用一般疑問句向他提問,增加學生對他的了解。接著,老師問學生用什么樣的問句提問才能更多地了解老師,學生很自然地就說了是特殊疑問句。這樣老師很自然地引出了這節課的主題,把課堂的主導權還給了學生。學生們躍躍欲試,積極舉手,踴躍提問,想更多地了解這個陌生的老師。整堂課老師都沒有按照書本上既定的順序教授,學生也可以脫離書本按照自己的心意在不經意之間吸收了整節課的內容,可謂“潤物細無聲”。讓聽課的老師也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完全陌生的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空手”的前提下互動得很好。
鑒于那次聽課的經歷,在對口英語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導入部分的設計,既要讓學生了解這個話題,還要讓這個話題有一定的深度和吸引力。因為導入部分首先要發揮“導”的作用,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學完這個單元之后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對這個話題進行深化。這讓導入部分起到一個“鞏固和收尾”的作用。在教生詞時,我也并非如傳統教法按生詞表的順序教學生讀生詞,然后使其機械地背生詞,而是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我曾嘗試著把幾個生單詞連成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結果是學生既能在有情節的故事中體會劇情,同時也能很快地記住單詞,效果非常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非常高;另外也可以通過給已學過的熟悉的單詞找同義詞或者反義詞的配對方法引申出新的單詞,然后用造句和比較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時如果一個單元的單詞非常系統地圍繞一個事物或者話題時,我也會用圖片或實物的直接觀摩法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能給學生非常直觀和深刻的印象。同時還能在情景教學的過程中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英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科德曾經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我們的學生是職業學校中特殊的一個群體,既是可以繼續升學的高中生,又帶有明顯的職業性。他們的文化課相對薄弱,尤其英語是大多數學生的“短腿”科目,但英語又是對口單招的高考科目。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時間才能培養和提高的。因此,其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知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應用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和轉化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課文、備語言點,更多的是應該“備學生”,學生的上課反應是不可能提前就備好的。上課過程中可以打破束縛,不必隨著教本亦步亦趨,學生也就不必隨著教師預設的圈套乖乖就范。師生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教師跟著學生的思路走,隨機調控,靈感跌出。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成功的快樂。“空手”進課堂的感覺真好,不過,這無疑對教師是個挑戰,教師必須對課本爛熟于心,對教材鉆研深刻,并預先猜測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可能”,具備靈活的應對能力。“空手”進課堂,決非容易,功夫還在課外。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