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各學派人格結構理論進行了評述,并對人格理論進行了簡要評價。
【關鍵詞】人格 人格的結構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90-02
一 概述
人格,也稱為個性,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同時,人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向學生闡述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結構,人格的發展等問題,以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在心理咨詢中,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其性格息息相關,這樣需要我們更透徹理解人格的本質、結構、發展等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分析其自身問題,從完善自身個性方面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因此,心理學者必須對人格進行深入的研究,自身對人格的本質、結構和發展等問題了然于心,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工作。
人格理論是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對人性及其差異性所做的系統性解釋。人格理論的發展至今仍未成熟,人們仍不知哪種理論解釋人的行為是最佳的。人格的結構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多水平的統一,而各理論的側重點不同,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格的某些方面。
二 人格的結構
1.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人格結構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弗洛伊德創立了科學心理學史上的第一個人格心理學體系即精神分析理論。
第一,弗洛伊德的“二部人格結構”說和“三部人格結構”說。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結構”說,即無意識和意識的結構說。但實際上,他又提出了潛意識的概念,認為人的心理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所構成。意識是人在清醒知覺狀態下的思想和情緒,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前意識是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它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潛意識即無意識,就是在某一時間內存在著,但我們又對其無所知的一種活動歷程。晚期,弗洛伊德對他的理論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結構”說,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構成的。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結構,是建立人格的基礎,給人的整個心理過程提供動力。自我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同時又是本我與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是由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處于人格的最高層。它們遵循不同的原則,本我本能和欲望的體現者,遵循“唯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
第二,榮格的人格結構說。榮格作為弗洛伊德的弟子,在人格的發展動力上與弗洛伊德產生了分歧,從而成為新精神分析的代表。榮格把人格叫作心靈,認為心靈包含一切意識和潛意識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由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三個部分組成。意識是人的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意識的核心是自我,由各種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情感組成。意識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人格結構保持同一性和連續性。個體潛意識是發生于個體身上的個體經驗。它的內容是情結,即潛意識中的情感觀念叢。各種內容、強度、來源等不同的情結決定了個體不同的人格。集體潛意識,是在人類歷史演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祖先經驗的積淀,使人類據以做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為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維傾向。
2.特質說
人格特質理論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卡特爾和艾森克等。
第一,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論。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理論應有能代表“生活綜合”的測量單元。這種單元就是特質,多種特質組成了一個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此引發人的行為和思想。因此,他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他把人格特質分為兩類: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個人特質是人們身上獨有的特質。根據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個人特質又可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個體人格中個人特質的差異形成了人們不同的人格。
第二,卡特爾的16因素模型。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質的一個四層理論模型,分別是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表面特質指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到的特質,根源特質是以相同原因為基礎相互聯系的行為特質,二者是人格層次中最重要的一層。根源特質中又分為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兩類,體質特質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決定,而環境特質則由后天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特質模型的最下層是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同時受到遺傳與環境兩方面的影響。動力特質是具有動力特征的特質,使人趨向某一目標;能力特質是表現在知覺和運動方面的差異特質;氣質特質決定一個人情緒反應的速度與強度。1949年,卡特爾將眾多的人格特質的名稱用分析法合并成35個特質群,進一步分析得出16個根源特質,它們構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為屬性和功能的決定因素。這16種特質每個人身上都具有,但在每個人身上特質的表現程度和結合方式的存在不一樣,從而造成了人們之間的差異。
第三,艾森克的“大三”因素。艾森克把許多人格特質歸結到幾個基本的維度或類型上。最初發現的是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即內外傾和神經質,后來又找到第三個人格維度,即精神質。用艾森克的這三個人格基本維度的首寫字母E(extraversion,外傾)、N(neuroticism,神經質)和P(psychoticism,精神質),縮寫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維度模型。艾森克及其夫人還一起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專門用于測定這三個基本特質維度的個體差異。
第四,“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模型。1949年,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社會學家Fiske從卡特爾詞單中抽出22個詞用于描述128名臨床心理培訓生。采用自我描述、教師的評定、相互描述三種描述辦法。而后,分別對三種評定做因素分析,結果得出五個人格因素。后來經過近50年的研究,學者們對大五模型的五個維度的認識逐步趨向一致,把五個維度命名為外傾性、宜人性、責任感、情緒性、開放性。“大七”因素模型的倡導者在繼承“大五”因素研究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側重指出了“大五”因素模型的選詞方面存在的兩個缺陷:其一,“大五”的選詞不能代表自然語言中人格特質的所有方面。其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選詞標準主觀隨意性大。因此,Tellegen等率先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探索和改進,提出了人格“大七”因素模型。Tellegen和Wailer將評價維度引入人格結構,提出了“大七”人格模型。在“大七”中,正價(PVAE)和負價(NVAL)是兩個新的人格維度,其余五個維度:正情緒性(PEM)、負情緒性(NEM)、可靠性(DEP)、適意性(AGR)和因襲性(CONV),分別對應“大五”人格模型的外傾性、情緒性、責任感、宜人性和開放性。
三 人格理論簡評
人格理論體現了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對人性及其差異性所做的系統性解釋。對這些理論進行比較全面的理解后,我們很可能還是充滿疑惑,究竟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嗎?怎么改變?我們并沒有因為了解了人格的這些理論而減少疑惑。因此,這些理論各有各的貢獻,一種理論的作用是另一種理論不可替代的。人格的精神分析論則挖掘了人的潛意識動機,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人格心理學體系,弗洛伊德發現了性機能在人格發展中的動力作用,這對人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人格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人格的特質理論幫助我們描述人,特質理論的人格結構說研究是人格的共性,從某些側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質,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特質理論描述的人格特質是對人應該具備特質的描述,中心特質、首要特質等,都是對理想人格的描述,而不一定是人身上真正的共性特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格理論側重于人格不同層面問題的探討,盡管他們也探討同樣的問題,但是從不同的方向去尋求解決途徑的。
參考文獻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鄭雪主編.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3]郭永玉.人格心理學:人性及其差異的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