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當然并不是個新鮮玩意兒。艾倫·方特制作于1948年的電視節目《偷窺》常常被認為是真人秀的開山之作。事實上,在《偷窺》首映一年之前他曾經為電臺制作了一個類型相似的節目《偷聽》。
《真相和后果》節目開始于1950年,這一節目長期使用袖珍攝影機拍攝完成。這兩個意識先鋒的電視節目創造出了“人造的生活”,然后看看“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會如何應對。現如今大部分的真人秀無不從這兩個先例中借鑒了大量經驗,改變和提升最多的方面可能就是場景的搭建。早期電視拍攝技術相對死板的時候,大量類似“我是誰”的節目都會把真人帶到攝影棚去拍攝,比如1950年的《What’s My Line》以及1952年的《我有一個小秘密》以及1956年的《講真》。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些節目都未免有些平淡乏味,但那是在20世紀50年代,這些節目在當時已經開啟了一個時代。為瑪麗蓮·夢露和阿瑟·米勒證婚的法官就曾參與《What’s My Line》制作了一個婚禮的節目。哪怕在最早期的時候電視攝影機也常常借助膠片技術走出攝影棚。1950年,《自討苦吃》就曾帶著觀眾領略戶外的壯麗景色和奇異現象。
1973年,PBS頻道推出了全新節目《美國家庭》。它聚焦于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勞茲一家”,這個家庭背后隱藏著驚天的秘密。這個系列節目把紀錄片的定義推進到了常規框架之外,勞茲一家的日常生活恰如紀錄片一樣每天在電視上上演。在當時,劇情設置中的父母離異和同性戀兒子大大震驚了當年的觀眾。
社會學者瑪格麗特·麥德在為導視撰寫的文章中表示,紀錄片這個標簽已經不能用于描述這種節目了,我們需要一個新名字。現在我們叫它真人秀。《奧斯本一家》和《尼克與杰西卡》也與《勞茲一家》一同成為真人肥皂秀的鼻祖之作。無名小卒則可以把他們的自制短劇交給《超級保姆》并有可能獲得播出。所有的這些節目都被標注上了真人肥皂秀的標簽:拍攝者從數百個小時記錄他們生活的影像中挖掘出具有吸引力的故事線,在小心翼翼的劇本編寫之后,他們讓這些真實的家庭事件在真人秀節目中展開。如同麥德觀察到的,為了能夠把控住觀眾,真人秀已經從一個觀察者變成了一個講述者,紀錄片可從來不會這么做。
《真人》和《不可思議》分別開始于1979年和1980年,它們都已經開始走出攝影棚,在真實的生活中捕捉有趣的故事和畫面。電視新聞技術的發展為它們鋪平了道路。1970年索尼發明的U-Matic攝影機讓便攜式攝影機成為每個電視臺都負擔得起的新型設備。1976年秋天,西屋廣播的《Evening Magazine》充分利用上這種新型攝影機以及改良后的編輯技術優點制作出依靠視頻呈現的全新雜志表現形式。到今天這種形式依舊被廣泛運用,《今夜娛樂》、《黃金時間實況》等節目正是運用了這樣的手法。

1984年,索尼取得了飛躍性進步,在這一年,家用錄像機被生產出來,同時真人秀的發展也處于急劇加速狀態,包括 1988年《全美通緝令》的幾個節目在兩三年內迅速走紅,成為電視節目單上的主推內容。
1992年,一檔名叫《真實世界》的節目徹底確立了“真人秀”的定義和操作模式。這個節目的構想其實非常簡單,讓7位互不相識的年輕人住到一間屋子里,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這期間的拍攝永不間斷。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系列節目結合使用了針孔攝像機和快拍攝像機,它既有《自討苦吃》的探索精神,也有《What’s My Line》的人物關系,它運用了《Evening Magazine》的各項技術,在滿足觀眾偷窺欲上則完全超越了《美國家庭》。新技術的結合讓整個節目的結構和精致程度遠超同時期其他作品。
先選定城市,然后選定建筑,然后在選角的過程中創建角色。故事線則來自于參與者的自我陳述,錄制和剪輯一定程度上也在為勾勒故事線工作。這種模式如今已經為我們所熟知,因為幾乎所有的真人秀節目都已開始這樣操作。這些已經上映的真人秀也開始大量借鑒早已成為電視收視率之王的游戲競賽類節目的概念,我們能從《老大哥》和《幸存者》中發現不少這樣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