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醫學文化中非常重視產婦的“坐月子”,并且有坐月子忌風、忌水、忌動等一系列“習俗”。這些習俗的產生,與當時的生活條件、民眾的觀念和醫療水平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如今仍有不少產婦對這些老習俗完全遵守。那么,這些習俗都正確嗎?
習俗一:忌風
過去要求產婦在月子里要嚴格忌風。居室里的門窗要緊閉,產婦要包扎頭巾,衣褲要穿得嚴嚴實實。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坐月子的產婦也得穿長袖衣服、長褲子和襪子,否則,就認為會得“風寒病”。
專家認為產婦產后身體虛弱,適當忌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必過度忌風,只要冷暖得當,不著涼就可以了。正確的做法是:產婦的衣著不宜過多,更不能“捂”。產婦可以適當地吹電扇,但以使用吊扇為宜,也應躲避“過堂風”。產婦居室的門窗宜適當開啟,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產婦也可以呆在空調室內,但溫度不宜太低,更不能對著空調機不停地吹。若產婦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勤換內衣,多喝些溫鹽水(淡些),以防止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習俗二:忌水
“忌水”,即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不能接觸“生水”(沒有經過煮沸的水)、冷水,不能洗澡、刷牙,否則就會導致骨頭、關節或牙齒疼痛或受損。
專家認為,坐月子期間,產婦確實不宜接觸冰冷的水,比如不能用冷水洗臉、刷牙等,但也不可滴水不占。由于產婦產后出汗較多,如果不及時洗頭、洗澡,不但會感到不適,還容易使頭皮上的毛囊發炎、出現產褥熱等疾病。產婦在產后不但要進食還要進補,大量的食物殘渣會留在牙縫中,其咽喉部、扁桃腺凹窩內也會隱藏大量的病原菌。這些殘渣經細菌發酵后,會產生難聞的口臭,還會使其罹患牙周炎等牙疾。正確的做法是:產婦在產后可用溫度適宜的溫水洗頭,洗后應及時用暖風把頭發吹干。洗澡還可以促進其全身的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但產婦在洗浴時最好選擇淋?。ㄓ绕涫菒郝哆€沒有干凈時),切忌盆浴,水溫要適中。產婦應該勤刷牙,保持口腔清潔,但要選擇軟毛牙刷。因為產婦的口腔黏膜較嬌嫩,抗感染力低,選用軟毛牙刷可避免刷破齒齦,造成感染。
習俗三:忌動
“忌動”,就是產婦除了上廁所之外,要整天躺在床上,甚至一日三餐也要在床上進行,目的是“好好養息”。
專家認為,產婦產后有惡露,如果整天臥床不動,惡露就會排出不暢而滯留在宮腔內。惡露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地”。惡露排不出去,易使產婦發生宮腔感染,進而會引發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正確的做法是:產婦在產后12小時以后就可以坐起來吃飯、喝水,24小時以后就可以起床活動,在室內走走,每天走2~3次,每次走半小時,半個月后可以干一些輕便的家務活,但持續的時間不宜過長,更不應干較重的體力活,否則易誘發子宮出血及子宮脫垂。此外,產婦還可以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每天進行一些簡單的鍛煉或做一做體操,這有利于其康復和保持良好的體形。
習俗四:忌吃少
“忌吃少”,是指產婦在分娩之后,因失血過多、身體虛弱,還要給嬰兒喂奶,要大量地進行食補,每頓飯不僅要吃很多的雞蛋,還要進食蹄膀湯、鯽魚湯及其他補品。
專家認為,產婦進補不可一概而論。每個人原有的體質各不相同,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產婦在產后攝入油脂性菜肴若是過多,會使血液的黏度增高,加上整日不動,血流速度會變緩,這樣容易形成血栓。若是血栓脫落形成栓子,這些栓子會隨著血液進入人體的某個器官,就會引起這些器官缺血、缺氧、梗塞甚至壞死。產婦正確的進補方法是:先排除惡露、然后適量地增加飲食和進補。但產婦的飲食還應以清淡為好,切忌大補特補。最佳的做法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在醫師指導下合理地安排膳食,在恢復和調理產婦體質的同時兼顧寶寶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