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人類的大敵,目前人類還沒有治愈癌癥的辦法。但臨床實踐已經證明,癌癥若能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治愈率。為了實現對癌癥的早發現、早治療,很多人選擇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體檢的辦法對癌癥進行篩查。這樣做無疑會挽救很多人的性命。為此,有些醫院也推出了防癌體檢的各種項目。但是,如何進行防癌體檢既經濟又有實效呢?前不久,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王平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有一篇談話,現將王院長關于怎樣做防癌體檢的談話簡述如下:
一、選擇哪個部位進行癌癥查篩
王平院長認為,防癌體檢無需面面俱到,但針對性要強。防癌體檢是體檢者自己選擇體檢項目,我們不可能對所有項目一一進行檢查。以往許多體檢者都習慣根據對身體的感覺或人云亦云地選定防癌體檢項目,這種選項方法的主要問題是針對性不強。有針對性地選好防癌體檢的部位,需考慮以下幾點:①你現在的患病情況和患病史。從中選出你最擔心的器官和部位進行癌癥篩查。比如說,9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的患病史,乙肝患者得肝癌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十倍以上。如果你長期患有慢性乙肝,就要進行肝癌的篩查。②你家族的腫瘤患病史。因為腫瘤的發生是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就包括基因遺傳。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乳腺癌、肝癌、結腸癌等癌癥的發生,與家族遺傳基因有密切的聯系。如果你的父親母親患過上述癌癥,你就要注意對這些癌癥進行篩查。③你存在哪些可致癌的危險因素。比如說,如果你有長期的吸煙史或長期在不良空氣環境中工作和生存,就要考慮篩查肺癌。如果你是即將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那么,這個人群是患婦科腫瘤的高危人群,你就要考慮進行婦科腫瘤的篩查。
二、選擇什么檢測手段進行篩查
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普遍的腫瘤檢查手段主要有五種。內鏡:如胃鏡和腸鏡;影像:如X光、CT和核磁;超聲影像:如各種B超、鉬靶;血檢: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外科觸診:即觀察、詢問和觸摸等。當我們確定了進行防癌篩查的部位時,怎樣合理地選擇檢測手段呢?
胃鏡和腸鏡檢查:胃鏡腸鏡檢查就是借助內窺鏡對胃腸系統進行詳細的查看。因為它能深入到體內,可直觀地看到腫瘤,對胃腸道腫瘤的檢出率極高。但胃鏡和腸鏡檢查都是有創性的,所以一般應先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和大便化驗,如這兩個指標出現異常再進行內鏡檢查即可。所以長期患有胃腸病的人應進行胃鏡腸鏡檢查。
X光、CT和核磁的影像檢查:通過影像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等,甚至很小的腫瘤也難以漏網。防癌體檢的影像檢查一般只針對肺癌,以往通常使用X光胸透檢查肺癌。但臨床實踐證明,進行X光胸透無法發現直徑小于1公分的腫瘤,所以專家建議5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的人,應該每年做一次低劑量的螺旋CT檢查。因為螺旋CT檢查是唯一能發現肺部小于1公分腫瘤的檢查方法。肺癌如能在早期發現并及時進行治療,其治愈率可達到90%。況且每年給這部分高危人群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對身體的損害很小。
各種超聲波檢查:用超聲影像儀器(B超)對肝、膽、胰、腎、甲狀腺和婦科腫瘤進行檢查的效果都很好,例如對肝癌的檢出率高達90%以上。另外B超還可以對人體器官上的包塊性質,做出是腫瘤、還是結節或是囊腫的初步判斷。所以,想進行肝、膽、胰、腎、甲狀腺、婦科腫瘤(包括乳腺腫瘤)檢查的人都應該進行B超檢查。
血液檢查:血檢是進行防癌體檢的人都要進行的體檢項目。通過化驗血液可以發現腫瘤標志物。這種辦法對肝癌和前列腺癌的檢出率都很高。血液化驗檢查操作簡單、基本是無創和無任何副作用的。
觸診:觸診雖說只是看一看摸一摸的檢查,但也應該引起體檢者的重視。因為目前觸診是對頭頸部和皮膚腫瘤的主要篩查方法,它對鼻腔腫瘤、鼻竇腫瘤、扁桃體腫瘤、喉癌、甲狀腺癌、口腔癌以及乳腺癌的早期發現都很有作用。所以要查鼻部腫瘤、皮膚癌、扁桃體癌、乳腺癌、喉癌、甲狀腺癌、口腔癌的人都要進行觸診檢查
三、有了檢查結果怎么辦
防癌體檢的結果出來以后要理智地看待和安排好下一步工作。體檢的結論不是診斷的結論,診斷的結論應出現在各種綜合檢查之后。醫學上對腫瘤的最終確診要依據病理化驗的結果。就準確度而言,以上五種檢查方法都無法與病理檢測結果相比。但它們卻能及時為患者提供與腫瘤有關的各種信息,這就是防癌體檢的意義所在。當防癌體檢發現異常時不必過度緊張和恐懼,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比如,如果血檢中腫瘤標志物的指標超標,不一定就患有腫瘤,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引發該指標超標。影像和超聲波的檢查結果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若發現某器官上有包塊,在做進一步的綜合檢查后,可能被確診為惡性腫瘤,也可能被確診為良性腫瘤。即使被確診為惡性腫瘤也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個癌癥畢竟是較早地被發現了,這就為及早地治療癌癥創造了條件。有的專家說,即使為某人找到一個世界上最好的癌癥治療方案,也遠不及早期發現這個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