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財務制度是嚴格的,官員報銷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首先是“投文”,即花錢的部門先對要求報銷的事項進行統計,填寫清冊,送交戶部;戶部對報銷清冊進行審計,如果發現其中不合規定,就要求申報部門重新核實,這叫“批駁”;等報銷項目都符合規定了,戶部題寫奏折,交皇帝審批,如果皇帝簽字同意報銷,戶部給申報部門一個批文,整個報銷流程就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戶部權力的真正體現在“批駁”。為了避免被批被駁,申報部門就得有一筆專門的活動經費,這筆經費在歷史上就叫“部費”。所謂“部費”,說白了其實就是清政府某部門吃的回扣,據說,就是皇帝也拿這個“回扣”沒辦法。
清朝還有個官職叫“書吏”,書吏只是一些普通的辦事人員,工作就是抄抄寫寫,類似于辦公室里的底層文員。有意思的是,款額巨大的“部費”,大多落入了這些底層文員的腰包。按照常理,書吏的上面還有司官、員外郎、郎中、侍郎和尚書,但這些人很少懂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那些枯燥乏味的賬目更叫他們頭疼,所以就把審計的職責推給了書吏,這樣一來,書吏就有了權力——書吏說行,上司就在同意報銷的審核報告上簽字;書吏說不行,上司就在批駁的意見單上簽字。
戶部書吏因為有了這種權力,導致報銷的人想法設法找關系、通門路,托人去“打點”。
李鴻章托的人是王文韶。王當時是湖北的一個道臺,以前在戶部任過職,有部里的人脈。有一次,李鴻章統轄的淮軍要報銷的軍費是3000萬兩銀子,王讓人去找書吏探口風,反饋回來的消息說,書吏的胃口很大,要求給一厘三毫的回扣,即報銷100兩給一兩三錢。如此算來,“部費”需要40萬兩。
曾國藩也托人,湘軍要報銷的軍費也是3000萬兩銀子,他托的人是李宗羲。李當時是江寧(南京)布政使,相當于江蘇省長。李宗羲與戶部的人不熟,又托了一個叫許緣仲的人出面和戶部書吏接洽,討價還價的結果是給8萬兩。顯然,書吏算是給了很大的面子。
事兒辦成了,但曾國藩對“部費”一事很惱火,因為這筆錢是不能通過正式的財政制度得到的。于是,曾國藩向皇上遞交了一份報告,請求軍費報銷免于審計?;实鄢鲇趯λ蕉ㄌ教靽⒛碥姷淖吭焦?,同意此要求。不過,曾國藩也表示,之前和戶部書吏說好要給的8萬兩銀子“部費”還是照給,但書吏們不能再多要了。
書吏索取“部費”,而在正式的財政制度里又沒有這項收支,那么“部費”又從哪里來呢?“部費”一般是省級衙門向下屬攤派,層層落實,最后落到州縣官員頭上,州縣官員不會自掏腰包,就在征收錢糧時通過加收“火耗”等形式籌集,這成了州縣官員在征稅時收取稅外之費的一個原因。
亂攤派勢必引起老百姓不滿,影響社會安定,所以清代歷朝皇帝都想取締這種于吏治民生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做法,其中以雍正最認真,所采用的方法也最符合現代財政制度。雍正的辦法是,專門成立一個類似于現在的國家審計署這樣的機構,取名為“會考府”,規格很高,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受任何外在干擾。但是,這種做法還是效果甚微。
“部費”無法革除,而其享用者又主要是書吏,這就形成了書吏比官富的特殊現象。
書吏們到底有多少錢?晚清學者馮桂芬曾經做過估計,吏部四個司的書吏每年大概能得到300萬兩銀子的好處費,加上兵部、戶部、工部,四部書吏每年所得應該不少于1000萬兩銀子。從銀子的來源看,其中30%來自國家財政,70%是民脂民膏。
按照馮桂芬的估計,道光、咸豐年間,全國的書吏每年得到的灰色收入超過了2000萬兩銀子,而當時全國的財政收入不過是4000多萬兩,這意味著,書吏灰色收入的總額高達國家財政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