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蜀學校創辦于1933年,創建人乃是抗戰時期的四川省主席、抗日英雄王纘緒,他購買了富豪私產——嘉陵江畔的張家花園,又籌資從上海購置了大量教學用具,實施他的辦學計劃。
王纘緒創辦巴蜀學校,以實現他改變西南落后教育面貌,“創造新的教學制度,實行新的教育理想”。經黃炎培介紹聘用教育家周勖成擔任校長,以及孫伯才、康心如、衛楚材、盧作孚、何魯等教育專家及社會名流主持教務,王纘緒任董事長。共同制定“公正誠樸”的校訓,在重啟發和實踐的教育理念下,采用“手腦并用,身心互通”的方針,以“兒童本位”教育原則及“教養兼施”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幾年后學校由幼稚園和小學擴展辦起了初中和高中,當時在全省乃至全國就已被公認為著名的學校。
1936年,巴蜀學生的生活照片和學業成績代表中國參加英國倫敦國際教育博覽會,獲得嘉獎。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曾任學校國文教員,為巴蜀學校作詞,普寫了經典的校歌,仿佛還在巴蜀校園依然蕩漾。
1937年4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肯定王纘緒創辦巴蜀學校成功之舉,特為學校題贈了“成績斐然”四個金色大字匾額,贊揚巴蜀學校辦學的成績。
“七七事變”爆發后,學校禮堂曾掛起了大幅中國地圖,書寫著“國破山河在”,讓全校師生警醒。
1939年5月,重慶遭到日本飛機的大轟炸,社會局命令市區所有學校于6月底以前遷出市區。重慶巴蜀校園連續三次被日機轟炸,毀壞了禮堂、教室、宿舍以及校園,曾有六名校警被炸死。但是,巴蜀學校從沒有停止抗日救國活動;對學生進行抗日救國教育;組織軍事訓練;早操跑步時高唱《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學校將各班級全部以淪陷于日本侵略者的省區命名,提示不忘收復失地之志;第一班為遼寧級、第二班為吉林級、第三班為黑龍江級等;對畢業生,校董事長王纘緒題贈“毋忘國恥”銘刻在巴蜀學校畢業紀念品(墨盒)上,發揮了深刻的教育意義。
抗戰期間,巴蜀校園曾是陪都重要的文化宣傳教育中心,王纘緒在校內接納和安置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還有黃炎培先生主辦的“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那段時期,周恩來曾到巴蜀學校作了《國際形勢與中國抗戰》的專題演講,吸引了眾多聽眾;黃炎培先生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巴蜀校園組織了數十場演講;眾多著名學者和政治活動家宗白華、馬寅初、章乃器、老舍、郭沫若、邵力子、鄒韜奮、沈鈞儒、陳立夫、羅隆基、潘公展、齊燕銘、田漢、翁文灝、潘序倫、胡風等都曾先后在巴蜀學校作過演講。
當時王纘緒(上將)任四川省主席兼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他明確指示“為保師生安全,避免無謂犧牲,遷校應當從速進行。”經他決定將重慶巴蜀學校遷往四川省西充縣——王纘緒家鄉。
據統計:學校轉移物資有500多套校具(桌、椅、床)、2萬余冊圖書、2000多件教學用具(鋼琴、顯微器、動植物標本、實驗儀器)等,滿滿裝了16艘大木船,從重慶嘉陵江運達南充,耗費巨資動員了上千余人,靠人力一件一件搬運到西充。
1939年9月,巴蜀學校(西充)完成了搬遷和重建,校址定在西充東門外大佛寺原西充縣立中學所在地,9月正式開課。
西充土地貧瘠,資源短缺,巴蜀學校在此創建不僅給西充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教學設備,而且帶來了當時中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促使西充的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1942年,抗日戰爭局勢變化。校長周勖成與正在抗日前線指揮作戰的校董事長王纘緒通電商定,將巴蜀學校遷回重慶張家花園,西充巴蜀學校作為分校繼續開辦。于是周勖成辭去西充學校校長職務攜部分教師返回重慶。王纘緒將全部教學設備留在西充,繼續促進西充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他電令侄女王君素(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接任西充巴蜀學校校長職務。自王君素任職期間,王纘緒不遺余力地支持她繼續籌資擴建學校,將學校設有助學基金,資助孤貧學生。同時為學校充實了圖書、儀器和其他設施;并且又聘請了眾多的著名教師,集眾多智慧共同謀劃出嚴格的管理制度,確立了嚴格的招生制度和升降級制度。學校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設有軍事訓練和軍事演習,經常組織各類競賽,擴大知識境界;組織成立學生“自治會”,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樹立勞動觀念和衛生習慣;還建立了“校友會”,交流學習經驗,促進互勵共進學習模式;學校特別提倡愛國教育,教唱抗日救亡愛國歌曲;并結合物理課學習的知識成立了無線電小組,由楚衡老師指導學生組裝了一部礦石收音機,每天師生輪流值班,把夜里12點以后收聽電臺的消息,由師生記錄抄寫成大字報,張貼在校內校外的墻上,使全校師生和當地民眾能夠及時了解到抗日前線的戰況;并且將班級和重慶巴蜀學校統一,以當時淪陷的國土省區命名,有綏遠班級、寧夏班級、熱河班級、哈爾濱班級等,以激勵學生發奮讀書,報效祖國。經過幾年的努力,王纘緒將此校申報并通過了四川省教育廳批準,增辦了高中。到1945年,巴蜀學校西充分校已發展成了(小、中、高)完整的教學體系(即:四川省西充中學)。

自1942年,周勖成校長及教師員工由西充返回重慶之后,很快在張家花園恢復了巴蜀學校正常開課。在此期間,巴蜀校園仍保留了抗日救亡活動中心的地位,各界知名人士曾到校演講。演講者大膽的言論使當局不滿,學校承受了很大壓力,但他經常以果敢態度與當局抗衡,而國民黨當局就因學校董事長是王纘緒的特殊背景而不敢干預,確保了巴蜀學校正常的開展與各項抗戰宣傳活動。
1949年底,重慶巴蜀學校經校方共同努力已發展成為集幼、小、中、高的完整教育體系,在當時已進入領先的地位。新中國建立后,王纘緒將重慶巴蜀學校和西充分校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當時,西南軍政委員會負責人鄧小平指示:“只許辦好,不許辦壞”。
1950年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接辦由王纘緒創辦的重慶巴蜀學校幼稚園;改為西南干部子弟學校(分中小幼三個部),由劉西林任校長。1954年幼兒園更名為重慶市巴蜀幼兒園;幼兒園建筑面積6000余平方米;是寄宿制和全日制并存的省級示范園、市一級園。
今天,巴蜀小學、中學和高中依然在重慶渝中區張家花園,位居美麗的嘉陵江南畔。巴蜀小學已成為教育部的基礎教育定點聯系校和重慶市首批示范小學。巴蜀中學已是重慶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是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國家考試基地、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全校現有200個教學班,招收學生萬名以上,是全國中學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據市教委統計,巴蜀中學升入專科、本科、重點各段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每年都有20多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包攬重慶市文理科雙狀元。巴蜀學校從建立至今培養出眾多人才,有的已成為享譽中外的知名人士,遍布在海內外。
2003年,重慶巴蜀學校舉辦六十周年校慶,邀請原創建人兼董事長的孫輩和首任校長周勖成的女兒參加慶典。在慶典大會上傅唯泉校長對王纘緒先生的興學義舉給予了充分肯定。巴蜀中學還制作了郵資明信片一套(王纘緒俏像)交郵局發行。西充中學也邀請了創始人王纘緒的后代到校參觀,舉行了歡迎會。校長馮福志在歡迎會上致辭說:“現在,私立巴蜀中學的名字已成了歷史,然而巴蜀中學的辦學傳統和精神卻融入了西充中學,成為西充中學續寫輝煌的重要力量。”
2012年12月15日,重慶巴蜀中學在四川西充縣王纘緒故居舉行隆重的“巴蜀中學祭祖暨八十周年校慶啟動儀式”。葉圣陶先生撰寫的“巴蜀學校校歌”的旋律環繞故居山林。
重慶巴蜀中學校長王國華“祭王纘緒先生文”,其中寫道:
“昨日之巴蜀,鐫刻先生之偉績;今日之巴蜀,書寫杏壇之豐功。公正誠樸,秉承先賢之教誨;以人為本,開創后學之坦途。手腦并用,彰顯生活教育之理念;挖掘潛能,緊貼素質教育之精神;三本理念,把握現代教育之靈性;制度立校,切中學校管理之脈根。以善為根,養善于心;以雅為骨,修雅于情;以志為魂,志立于行。引領教師終身學習,樹立教育事業雄心;以全球化之眼光,育善雅志之英才。
歷史變遷,巴蜀無愧先賢厚望,成為中華基礎教育之領航者;時代發展,巴蜀定當仰望星空,成為明日教育之逐夢人。巴蜀八十華誕在即,教育事業再登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