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影《李四光》拍攝波折
文革前,孫大光任交通部部長。1975年復出,任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地質部部長。孫大光向以剛正不阿聞名。1979年2月5日,他向中央提出為劉少奇平反;1988年7月20日,他寫信給中顧委,直陳黨風嚴重不正,提出總書記要管黨,領導人應管好子女。
孫大光主持地質工作期間,遇到一個反映強烈的問題,即石油地質工作者發現大慶油田的重大貢獻,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地質系統和石油系統的科技人員對大慶油田發現并無分歧,但領導層有不同說法。余秋里擔任石油部部長之初,曾登門向地質學家李四光請教;時過境遷,他態度變了,說:“什么李四光,什么地質力學,球!找到油田就是學。”石油部搞川中會戰時,總地質師李德生反對資料沒收集齊就蠻干,余秋里說:“等你資料收齊了,人家鋼鐵大王都已經把英國美國都趕超了,我們還干個鳥!你這叫動搖軍心!”結果,這次會戰以失敗而告終。(據景才瑞:《大慶油田等發現真的與李四光地質力學理論無關嗎?》)
原石油部情報所副所長毛華鶴著文指出:“‘大慶經驗’說一千道一萬,說到底就兩條:一條是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艱苦奮斗,這一條在‘大慶經驗’中已有充分表述。另一條或許更為重要,那就是中國幾代地質工作者的科學探索。若按行政單位區分,這當中有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煤炭部以及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還有很久以前的日本、美國的一些同行們。尤其是1955—1959年地質部的專家們,在松遼盆地的艱苦細致工作。而這一條在‘大慶經驗’中表達的很不夠。”“1966年初,在北京舉辦的‘大慶展覽’(我參加籌備,是主編之一),紅極一時。在幾百米長的展板中,只在序言部分有一幅地質部的照片,說明‘發現大慶油田,地質部也做了許多前期工作’。在上百本參觀者的‘留言簿’里,有知情者批評這個展覽少提地質部實在不公道。”“這件事康世恩應負主要責任。因為這個展覽的提綱是他反復斟酌審查過的。”“從主觀上講,余秋里、康世恩確有頭腦過熱的問題。人們常說,所謂權力,既包括行政權力,也包括‘話語權’,即掌握輿論與宣傳的‘權力’。自覺而有節制地使用‘話語權’,不僅需要意志力,更是一種美德。”
上述情況,地質部領導人李四光與何長工多有感知,但都采取了避讓態度。李四光曾要求下屬:以后,不要談地質部還是石油部發現大慶油田的問題。1978年,北影籌拍電影故事片《李四光》,劇本送審時,余秋里和康世恩副總理把肯定地質部發現大慶油田的核心內容給圈掉了。這就沒法拍攝了,北影準備下馬。孫大光要求地質部政策研究室寫一份發現大慶油田的詳細材料,他親自找到北影領導,拍板恢復原劇本,一切由他負責。他還同主演孫道臨等見面。導演凌子風感慨:“孫部長不堅持,這個片子就拍不成了。”
二、黃汲清上書鄧小平
1978年1月4日,原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黃汲清上書鄧小平,提出:“我國東部幾個大油田普查工作是1955年初在當時地質部礦產普查委員會的直接主持下開始進行的,當時我作為‘普委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提出了把華北平原、松遼平原、鄂爾多斯盆地(即陜甘寧盆地)、四川盆地作為‘普委會’找油的四大重點地區。‘普委會’采納了我的建議,并很快進行了部署,開展了工作。我的建議是根據‘陸相生油’理論(這一理論是我國地質學家潘鐘祥和我在四十年代初期分別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和我的大地構造觀點并結合我國多年來的地質工作實踐而提出的……我查閱了1955年至1960年期間所有有關松遼平原石油普查工作報告和資料,確知它們都采用了我的地質構造理論和學派術語,而并無地質力學的理論和術語。”“‘文化大革命’以來,就有訛傳,說什么我國東部油田是根據李四光同志的地質力學理論而發現的。”“我國大慶等東部油田的普查和發現與地質力學理論無關,這是事實。”“殷切地希望黨中央派人對我反映的上述問題進行全面的和客觀的調查,做出公正的結論。”
鄧小平一周后批示:“如有可能,最好把問題了解和澄清一下。”孫大光選調6名資深地質專業人員,進行幾個月深入調查,全面梳理了自1920年代以來李四光和黃汲清關于石油地質的著述、理論、工作實踐以及各自的作用,寫出一份《關于黃汲清同志向中央領導同志所反映問題的調查報告》,于1978年5月27日上呈中央。其結論是:“李四光對我國東部油田的發現確有很大貢獻,并非如黃汲清同志所稱‘訛傳’和‘謊言’。”“絕不能說,‘我國大慶等東部油田的普查和發現與地質力學無關。’”調查報告肯定黃汲清在參與石油普查具體組織、領導工作中“較有影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其堆功自許不予認可。調查報告關于李四光這樣闡述:
建國初期,李四光同志分析了石油形成的基本地質條件,深信我國具有豐富的天然油氣資源。他多次提出對中國石油地質的見解,供毛主席、黨中央參考。1953年,他充滿信心地回答了毛主席對于我國石油工業究竟靠開發天然石油還是走人造石油道路的垂詢。1955年,國務院決定地質部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6年3月,周總理說:“地質部長很樂觀,對我們說,(石油)地下貯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們很擁護他的意見,現在需要去工作。”
李四光同志……親自指導了石油普查的戰略選區和部署。1954年3月,他在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的座談會上所做《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中指出:新華夏系構造帶的主要凹陷帶,對儲存石油具有比較好的條件,并首次明確提出“在東北平原、通過渤海灣、華北平原,往兩湖地區,可做(石油普查)工作”的意見。……經過三年(1955—1957)的偵察,取得了大量的資料,證實了松遼、華北等盆地有很好的含油遠景。
1958年2月,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共同發出了“三年攻下松遼”的戰斗號召……4月17日,首次在吉林省前郭旗鉆得油砂,接著在其他地區的三十多口井中發現油氣顯示。當年秋季,用物探方法發現了大同鎮長垣(出油后改為大慶長垣),11月,向石油工業部提交了該長垣的高臺子地震構造圖,并提出深鉆井位的建議。1959年……9月24日,石油工業部在高臺子構造松基3井首次獲得自噴工業油流。緊接著,9月26日,地質部普查隊伍在扶余構造上扶27井也獲得工業油流。從此,迎來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松遼石油大會戰。
大慶等油田發現后,李四光同志更加強調構造體系控油和新華夏構造體系控制我國東部的幾個大油區。……通過這種在理論指導下的有目的的實踐,石油普查隊伍沿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沉降帶,接連取得重大成果,華北、下遼河、江漢、陜甘寧等地區相繼被突破了,發現了一系列油田,肯定了在我國具有重大價值的幾個大油區。
這份調查報告客觀、公正。但黃汲清不服,同年11月14日,他在中國科協大會上再次聲稱:“大慶、大港、勝利油田的發現,與地質力學理論完全無關!”。1981年,黃汲清又對錢三強說:“大慶油田的發現與地質力學理論毫無關系。”
黃汲清言之鑿鑿,在科技界引起巨大震動。1982年10月,“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者為地礦部的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韓景行、朱大綬、呂華、王懋基、朱夏、關士聰;石油部的張文昭、楊繼良、鐘其漢、翁文波、余伯良、邱中鍵、田在藝、胡朝元、趙聲振、李德生;中科院的張文佑、侯德封、顧功敘、顧知微。這一隆重表彰,使黃汲清顏面生輝,上述紛爭暫時擱置。
三、大慶油田發現概要
筆者1960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石油物探專業,1959年8—10月曾參加大慶南緣的地震勘探。
大慶油田是地質部和石油部聯手勘查發現的。石油部松遼勘探局主任地質師張文昭說明:“地質部是以盆地普查為主,主要負責物探和地質淺鉆;石油部是以勘探為主,并負責基準井鉆探;中國科學院配合盆地普查勘探,開展地層、構造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地質部搞普查和部分詳查,準備構造的工作;石油部做部分詳查、細測以及鉆探工作;中國科學院承擔綜合科學理論研究工作。”
1955年,李四光選定華北平原為重點石油普查地區,接受蘇聯專家建議,在華北和松遼平原開展大面積物探。地質部長春物探大隊主任工程師朱大綬回顧:“1955年在下遼河地區工作的物探隊伍使用了重力、磁力和電測方法進行區域性調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取得了有關沉積厚度和構造輪廓的資料……從地面物探和航空物探的初步成果中可看出凹陷范圍很大,主體在北部。因此決定物探工作向北推進,明確以找油為主的任務。這在松遼平原勘探進程中又是關鍵性的一步,對于加速松遼石油普查工作和遠景評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地質部物探局局長何善遠回憶:“到1957年年底地質部已經完成全松遼平原1:100萬的重力測量、近40萬平方千米的航空磁測,以及橫貫平原的5條電測深區域大剖面。了解了盆地的基底起伏和沉積厚度,第一次用物探資料圈出了區域構造輪廓。肯定沉積厚度達4—6km的中央凹陷帶是一個十分有希望的含油遠景區。”“到1958年底,物探(包括地震和電法)共圈出45個有意義的異常、隆起或構造……長春物探大隊提供的最新物探成果,確定將第三口參數井,即松基3井的井位,布置在高臺子的構造上。195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前夕,從這口井的深部噴出了大家熱切盼望的黑色原油……”
李四光認為:“找油區是找油的戰略問題,找油田是找油的戰術問題。”找石油有七個步驟:1.指出油區;2.選定油區;3.開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4.進行地質鉆探;5.探測油田;6.圈定油田;7.評價油田。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用在戰略指導和部署上,即選擇位于新華夏系沉降帶中的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為油區。繼之開展大面積物探,探明了凹陷輪廓和儲油構造。據此選定了最佳鉆井井位,1958年地質部在前郭旗、扶余,1959年石油部在高臺子先后打出石油。接著,石油部從西北調來大批鉆井隊,進行了數年的“大慶會戰”。可以說,大慶油田是地質部與石油部共同發現的,以地質部為主;而全面探測、圈定、評價大慶油田,是石油部完成的。
四、不良競爭
孫大光主政地質部10年,大力開展南海、東海和塔里木油氣勘查,皆有重大突破。
1976年,孫大光主持成立了南海石油會戰指揮部,在珠江口盆地進行海上物探和鉆探,三年后連續打出石油。康世恩副總理視察后,要求地質部將南海油氣勘查和開發交給石油部的隊伍接手。孫大光按照李先念的指示,調動南海油氣勘查隊伍向東海轉移。從1980年到1989年,在大面積海洋物探之后,于西湖凹陷施鉆14口井,11口井發現油氣,8口井獲高產油氣流,發現了平湖、寶云亭油氣田和蘇堤油氣富集帶。從此,油氣源源不斷輸入華東等大城市,使上海結束了“十萬個煤餅爐”的歷史。如今,日本覬覦并試圖與我爭鋒的東海油氣區,就包括這一帶及周邊海域。
70年代末,石油和地質系統的鉆井隊在塔里木盆地北緣一帶打了相當多干孔(無油苗顯示),石油部的隊伍放棄、撤出了。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最后要求部長拍板。孫大光一向謹慎,他專門派一個調研組到南疆深入調查,5個月后聽取匯報,下決心成立新疆石油勘查指揮部,調集隊伍上塔里木。1984年9月22日,沙參2井鉆出工業油氣流,相繼發現了雅克拉、阿克庫勒、達里亞等油氣田。
塔北出油后,石油部大批鉆探人馬又殺回來,向地質部的勘探區圍攏。這時,兩部已經不是友好合作關系,而是互相戒備,封鎖資料,重復勘探。因為誰打到石油國家就給誰撥款,這種體制弊端,導致巨大浪費。
上述不良競爭,在冶金、煤炭、核工、建材、化工等勘探部門之間同樣存在。為此,孫大光建議制定《礦產資源法》,國家統一管理礦產勘查和相關資料。中央采納了孫大光的意見,于1982年將地質部改為地質礦產部,增加了管理全國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職能。1986年3月,全國人大頒布了《礦產資源法》。不正常的是,唯有石油部的油氣勘查資料,不向地礦部管理的國家信息庫歸檔。1988年9月,石油部翻牌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既有國家管理職能,又有全部企業特色。地礦部和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之間的糾結,仍在延續。1996年12月,中央決定:將地礦部的陸地和海洋油氣勘查隊伍,組建為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兩年后與地礦部脫鉤。1998年,有領導人提議,將新星石油公司拆散重組或與其他石油公司合并(實為肢解)。離位未敢忘憂國,孫大光致信中央,坦陳異見: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承擔著國家油氣勘查任務……兩輪油氣普查中實現的大慶、南海及東海、塔里木這三次戰略性重大突破,被國內外同行譽為中國石油勘探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把新星石油公司拆散重組……會使我國石油工業回到一家壟斷的局面。實踐證明兩家搞是對國家有利的,新星石油公司過去在渤海、南海取得的油氣成果都無償交給了海洋石油總公司。進入東海以后,按照當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精神,劃出七萬多平方公里交給海洋石油總公司對外合作,留下二萬多平方公里由新星石油公司自營勘探開發。實施的結果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大于新星石油公司七倍的海域先后與十幾家外國公司合作,打了15口井,只有一口獲少量天然氣。新星石油公司在留下的東海西湖凹陷(實際排他性區塊僅1.1萬平方公里),打了25口井,其中16口獲高產油氣流,至今已發現10個油氣田,拿到1800億立方米天然地質儲量,可望形成6000億立方米規模的油氣群。因此,新星石油公司不能與海洋石油總公司合并,兩家用兩種思路、兩種模式來搞,有比較,就有鑒別,對國家加強石油工業管理是有利的。
孫大光的意見得到中央首肯,使新星石油公司得以整體保留下來。
五、編纂信史
孫大光晚年常常憂懷:大慶等東部油田的發現史沒有權威文存,黃汲清同李四光之爭會有后遺癥。鑒此,提議編纂一部《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與發現》。在他指導下,該書由黃汲清、孫殿卿院士等4人為顧問,呂華為主編,蘇云山、韓景行等5人為副主編,12位資深石油地質專家學者執筆,一百多名專業技術干部參與收集、鑒別史料,集體寫成,1992年出版。孫大光在序言中說:“這本書是由許多當年身歷目睹的老同志,翻閱歷史檔案資料,座談討論,歷時四載,數易其稿,才得以完成。可以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歷史本來面目的一部油氣勘查與發現史。”
此書實事求是地肯定了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在發現大慶等東部油田過程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列舉了謝家榮和其他石油地質專家解放前后的油氣勘查實踐及重要著述;認定了黃汲清等解放前在四川盆地和天山南北“進行了石油地質調查”,“也提出了陸相生油和多期生油的觀點”,但沒有認定黃汲清有“陸相生油理論”以及據此指導勘探大慶油田的實踐。黃汲清上書鄧小平中的其他內容(即最早提出以松遼平原為石油普查重點并實施,相關地質報告中都采用了黃的地質構造理論和學派術語等),同樣沒有得到認同。
一年后,《黃汲清石油地質著作選集》發表,其中寫道:
1954年3月1日,地質部李四光部長應石油總局蘇聯專家小組組長特拉菲姆克教授的請求,在該局“作了以‘從大地構造觀點看我國石油資源勘探遠景’為題的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他的地質力學理論和觀點,最后指出:……‘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先從新華夏系旁邊摸起,同時在覆蓋區著手摸底,物探鉆探都可以上,看來是有重要意義的。’”
總起來說,上述專家們的見解,不論是載在已出版的文章中,還是在打印文件中,在1955年以前我都沒有注意到。這是因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認真查閱有關文件和資料,這是我自己的過失。
這兩段文字,明確承認:大慶等東部油田的發現,與李四光的地質力學有關;自己當年沒有認真了解和對待,“是我自己的過失”。黃先生以此方式下了臺階,其坦誠磊落,值得稱許。
六、何建明的炒作
至此,信史延世,權威確立。但誰也沒想到,地礦部文學季刊《新生界》主編何建明,卻在該刊1995年第三期上發表了長篇報告文學《科學大師的名利場》,重新炒作黃汲清上書一事,稱他要貫徹落實鄧小平17年前的批示,匡正大慶油田發現的歷史。何建明宣稱:黃汲清是“中國石油之父”,“第一個在世界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生油論’”,“黃汲清的陸相生油理論是實現大慶油田發現的重大突破的最基本和唯一可信的理論依據”,“所謂大地構造學用通俗的話說,就像今天我們使用‘X光’把人體的各個部位、脈絡弄得一清二楚似的……黃汲清將自己的‘X光’武器運用到石油勘探中去,取得了神話般的奇效。”進而編造:“黃汲清有一對‘火眼金睛’,能看穿幾千米地下的情況,能辨別幾十億年的地層變化。”結論為:“大慶油田是他發現的。”
在把黃汲清捧上神壇同時,何建明從學術、品德和政治上全面否定了李四光。說李四光“在地學界名聲并不好”,“對找礦確實并不在行”,他的地質力學“極受排斥和孤立”,“可悲的是毛澤東到死都不清楚大慶油田的發現與地質力學無關”“毛澤東非常敏銳地發現了李四光是可以作為知識界的‘革命勢力’,去擔當起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那種理想人選,而李四光也無愧毛澤東的賞識,積極地充當了這種角色。”說李四光是個“政治小人”,內心骯臟,如果不罵人不整人,“我這個地質部長能呆得住嗎?”進而編造:是李四光把謝家榮打成了右派,因為兩人早年曾是“情敵”,謝家榮“反黨(其實是反李四光)”……何建明寫道:“媽的,這是什么政治!李四光怎么也跟著玩起政治了!”
《名利場》發表后,引起轟動,同時也遭到廣大讀者的批評和譴責。中國地質科學院在給地礦部的報告中指出:該文“不僅存在很多不實之處,還有不少歪曲事實,無中生有,人身攻擊,詆毀中傷,撥弄是非,制造混亂的地方,在社會上和地質界造成很壞的影響。我院科技人員,對此表示極大的憤慨,除進行公開答辯外,并請組織調查澄清。”1996年1月31日,在第四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嚴厲批評了《名利場》及其作者:“前一段時期有人發表文章,不尊重事實,混淆是非,企圖否定李四光教授的歷史功績,那些言論都是非常錯誤的,在李四光同志這面旗幟面前顯得渺小和毫無意義,無損于李四光為中國地質事業所作的巨大貢獻。”(《中國礦業報》1996年2月3日)與此同時,李林院士起訴何建明并《新生界》雜志社侵害李四光名譽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判決,李林勝訴。
筆者將《名利場》相關內容及其負面影響向孫大光作了匯報。老部長對此深表嫌鄙,但對黃、李矛盾持論公正。他說:“李四光的歷史功績是舉世公認的,任何人也否定不了。不過,‘文革’期間李四光在《紅旗》雜志上發表文章,使用‘唯心論’‘形而上學’等語言,批判其他傳統地質學派的學術觀點,有失大科學家的氣度和風范。”我向李林轉達了孫大光的看法,李林也認為父親當年這樣做不妥,不對。
七、“大慶油田發現權之爭”是個偽命題
由于《新生界》是地礦部主辦的文學刊物,何建明系主編,加上何又杜撰李四光與謝家榮是情敵,因之李把謝打成右派等等離奇的情節,故而《名利場》更具新異性和煽動性。廣大讀者看不到中國油氣勘查的真實史料(也不知黃汲清已經改變觀點、承認自己過失的事實),只能從天津《今晚報》等報刊與《秘密檔案》等書籍中接受何建明的編造,以致有人稱道:“何建明敢于標新立異,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試圖挖掘科學事實,挑戰權威、沖破傳統的行為值得贊賞。”
何季民(華北電力設計院退休高工)于2004年發表了長文《黃汲清與中國石油大發現》(筆名何民),再次炒作黃汲清上書鄧小平和在科協大會上放“原子彈”之事,支持何建明若干荒誕不經的觀點:
1.何民稱:“如果不是黃汲清圈定了松遼平原,不是他堅持并挽救了這個項目,大慶油田的發現可能就不只是推遲幾年或十幾年了!”
這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說法。
2.何民稱:“1956年1月初,陳云副總理又在中南海約見黃汲清,主要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以煤煉油的問題,二是中國石油的遠景問題。黃汲清在回答中,一方面堅定地表示了中國有油的充分信心,一方面……”
歷史的真實是,1953年12月,李四光回答中央的詢問(走開發天然石油還是煤煉油的道路),非常明確:我國石油蘊藏豐富,應抓緊普查與勘探。兩年后,面對陳云提出的同樣問題,黃汲清卻不明確回答。黃的記述是:“我雖然說過石油可以自給的話,這只是一種估計,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猜測。今天,當國家領導人把這樣的國家大事向我征求意見,我若是隨心所欲地、完全不考慮后果地作出答復,那將是一種犯罪。因此,我沒有直接采用‘是’或‘不是’的方式回答問題,而是委婉地、可以說是繞圈子的辦法把問題擺出來,讓陳副總理自己考慮。”(《黃汲清石油地質著作選集》第182頁)
3.何民稱:“最完善并且經受了最多的實踐檢驗的,還要算黃汲清的‘新疆石油地質報告’及由此發展起來的‘多期多層生儲油’理論。”
黃汲清的所謂“陸相生油理論”,只是一句話,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予以闡釋。何建明與何季民再三宣揚黃汲清的“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勘探,而歷史事實恰恰相反——
1957年3月8日,黃汲清在地質部第三次石油普查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強調:“陸相生油在我國是很重要的,但就整個世界來說,海相生油無疑還是站著絕對的重要地位。今后我們要繼續注意陸相生油,但對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松遼平原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紀地層。”“配合淺鉆研究中、新生代地層,特別注意松花江統海相第三紀。”“海侵似不可能從蘇聯方面入侵,而是從渤海北來,因此應在彰武一帶用深、淺鉆證實海相第三系的存在。”蘇聯專家組組長特拉菲姆克50年代的談話記錄也證實:“黃當時強調在阜新一帶靠海近,可能有海相第三紀地層,強調要找海相油田;他與謝家榮具體部署松遼盆地的石油地質踏勘工作路線選的就是:從阜新—沈陽—沿第二松花江向南—吉林的哈達灣,而不是向北到松花江以北地區,顯然,這一踏勘路線基本上是過去日本人的工作路線。事實證明,松遼盆地并不是第三紀海相地層,而是巨厚的陸相白堊紀地層。”綜上,可見黃汲清的指導思想是找海相油田。
何民的《黃汲清與中國石油大發現》,受到趙文津院士(50年代地質部物探局工程師)全面駁詰。2005年5月,何民致信趙文津,表示不再參與這一爭論。不知為什么,何季民又在2013年第12期《炎黃春秋》上發表了《鄧小平批示與大慶油田發現權之爭》一文,重復何建明的若干錯誤觀點。他歸納:如果說何建明“引發1995年前后的‘大慶油田發現權之爭’是第一輪,那么時隔8年《黃汲清與中國石油大發現》引發的就是第二輪,這次是‘何民’與趙文津充當了雙方的代表人物。”第三輪,則是地質學者張立生及其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結論是: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和黃汲清的“陸相生油理論”,均與大慶油田的發現無關,“真正的最大的貢獻者是謝家榮”。到目前為止,對張立生持論斷李派、黃派均無人理睬。
竊以為,“大慶油田發現權之爭”是個偽命題。因為任何油田的發現,都是領導者運籌帷幄、千軍萬馬奮戰野外的集體勞動成果,不同于著作權或發明權,可以歸屬個人。幾十年來,只有黃汲清先生一度為自己爭功,最終還是回歸理性,誠懇認錯。此后硝煙散盡,既不存在李派、黃派,也沒有其他人橫生枝節。
張立生(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退休研究員)的著名論點是:“地質力學根本不是導致發現大慶等油田的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理論基礎。謝家榮的《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才真正指導了那時中國石油普查工作的部署。”
1954年12月,謝家榮在《石油地質》雜志上發表了《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一文。其主要內容,《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與發現》(第15頁)有所引列:“1954年謝家榮將中國含油氣區分為三大類:(1)油氣苗很多,構造合適,有些并已生產的確定油氣區,包括準嘎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盆地、伊克昭盟—陜北盆地、四川盆地等;(2)從大地構造推斷,希望很大,但油苗不廣或尚未證實的可能含油區,包括桂滇黔地臺區、華北平原、松遼平原、華東平原等;(3)構造尚為合適,油氣苗零星分布的比較次要的可能含油區,如兩湖盆地、長江下游區等。”顯然,這只是一種粗線條的油區分類,不可能“真正指導了那時中國石油普查工作的部署”。而此前,即當年3月1日李四光同蘇聯專家座談時,已經對華北和松遼平原的石油普查達成共識。特拉菲穆克院士說:“我們一時提不出深刻的見解,贊成李部長的見解。”“華北、東北是覆蓋區,聽了報告我們沒有明確的問題也明確了,我們也同意李部長的意見,進行區域物探與鉆探。”“報告給了我們信心。”石油管理總局蘇聯專家組組長莫謝也夫表示:贊成李部長在華北、東北找石油的意見。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與發現》(第22頁)記載:“1956年李四光曾經指出:新華夏系是我國東部控制油氣區的主導性構造體系,它的沉降帶是很有遠景的含油氣帶。”黃汲清后來也明確承認大慶油田的發現與地質力學理論指導有關。對此,張立生始終不認同,他斷言:“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李四光從來沒有說過到新華夏系的凹陷帶找油之類的話。”這樣,就沒有底線了。
謝家榮1957年不幸被打成“右派”,黃汲清同年年底辭去石油局總工之職(任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先后離開石油普查崗位。李四光身為地質部部長、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戰略指導,統領大慶等東部油田勘查多年(關鍵在1958—1959兩年),成果累累,上下公認。愣說黃汲清或謝家榮的貢獻超過李四光,實在是罔顧歷史,違背常識。
李四光、謝家榮、黃汲清都是著名地質學家,對大慶等油田的發現均有貢獻,只是程度不同。不論出于什么動機,以黃汲清否定李四光,再以謝家榮否定李四光和黃汲清,都不是正常的歷史探討。只要認真閱讀孫大光領導編寫的史書《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與發現》,一切真相與是非都會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