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與昆山、江陰、晉江等等這些早已為人耳熟能詳的知名百強縣(市)相比,山東茌平縣成為百強縣的歷史不僅算不得長,而且其知名度顯然低得多。它是如何躋身成為百強縣“新貴”的?
當記者與當地財政局工作人員聊起茌平縣的“百強”經歷時,他說:“其實茌平是經歷了從‘吃補貼縣’到‘對上貢獻大縣’、從‘吃飯財政’到‘發展財政’、從全市‘跟跑’到全面‘領跑’、從全省欠發達縣份到中等發達縣份這四個‘跨越’后,才成為今天人們所見的茌平。”
工業強縣
無工不富,企業是地方財政增收的根本,也是財政重點“關照”的對象。“我們相信‘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的理念。茌平縣把支持工業產業集群發展作為工業發展、財政增收的關鍵來抓。持續加大優質高效投入,以投資水平的提升促發展、求跨越。”茌平縣財政局工作人員這樣表示。
據了解,茌平縣財政局綜合運用財政貼息、稅收等多種手段,對交通運輸、建筑房地產等第三產業兌現獎勵1.5億元,茌平縣來自“三產”的稅收增幅年均保持在40%以上。
另外,2007年至2013年,在爭取上級財政部門大力支持的基礎上,茌平縣累計支持企業挖潛改造支出、科技三項費、財源建設獎勵資金6億多元,企業貸款貼息3000多萬元,引導銀行貸款8億元,辦理各項政策性減免退稅5億多元,這些措施推動了骨干企業的迅速做大。建成了全國單體最大的熱電、氧化鋁、電解鋁、碳素、味精、密度板生產基地和山東省最大的大輸液生產基地。
“茌平縣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來抓,未來我們將重點圍繞‘2246’產業、園區提升工程,繼續加大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公共配套服務建設。發揮財政引領作用,同時,落實減輕企業負擔各項政策。”這位工作人員強調。他解釋,“2246”產業園提升工程,是建設兩個千億產業園、兩大經濟隆起帶、培育四大百億產業、壯大六個特色園區。
具體來說,包括依托經濟開發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兩個有效載體,以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將兩大園區建設成為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的產業園區。兩大經濟隆起帶即以309國道茌平段為依托,發展物流運輸、裝備制造、生物技術、建筑型材等產業,打造貫穿茌平東西的經濟隆起帶。四大百億產業是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領辦、創辦工業園區,培植紡織、生物技術、新醫藥、裝備制造等四大百億產業,實現茌平經濟發展的多點支撐。同時,加快馮屯家紡工業園、胡屯汽車配件工業園等6個特色園區建設,推進產業向集約化、專業化和高端化發展。
在“2246”規劃中,茌平縣財政局將財政發揮的作用和經驗總結為:創新財政服務形式,支持企業創業發展。首先,調整縣鄉財政體制,落實工業園區財稅收入分成辦法,理順利益分配關系,調動各方培育財源的積極性。同時,搭建政府、企業、銀行三方合作平臺,開展“助保貸”業務,縣財政出資1000萬元風險補償金支持建設銀行開展“助保貸”業務,通過政府增信、企業互保、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運作方式,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高銀行貸款審批效率,建立中小企業融資的快速通道,緩解企業融資難題,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農村金融
縣域經濟發展,工業是基礎,服務業是方向,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也必不可少,茌平縣通過深入開展農村金融工作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茌平縣于2010年被財政部確定為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定點觀察縣。圍繞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和服務地方經濟兩條主線,當地確立了“政府主導,財政保障,金融主動,協調配合”的總體思路,成立了以分管縣長為組長,財政、金融、保險等部門為成員的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財政局,具體負責日常工作。
針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這個全縣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加大獎勵力度,目前由上海農商銀行與當地企業成立的茌平縣第一家,也是聊城市首批滬農商村鎮銀行已正式營業,這是魯西不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的新突破。同時,成立了由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茌平縣凈化農村金融環境領導小組。
推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當地政府支持茌平農村信用聯社開展“三信”(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集中評定活動,基本實現了“三信”評定在農村的“全覆蓋”。 截至2013年末,共評定信用戶65710戶,總授信42.44億元,用信17.54億元,用信占比為41.33%。這項工作不僅拓寬了信用評定覆蓋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金融意識和信用觀念,
為了幫助信用社擺脫歷史包袱,茌平縣政府出臺《關于處置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部分不良資產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采取用土地、房地產等有效資產等額抵償、土地使用權等額置換等措施,集中處置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為信用社消化歷史掛賬。
茌平縣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二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經測算,征繳養老保險費十年預計累計結存資金約3.5億元,這塊資金的存放對銀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為做好惠民服務并推動農村金融發展,茌平縣采取招標等措施,引入競爭機制,把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發放及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工作與財政資金的存放掛鉤,把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投放總額與財政資金在金融機構存放比例結合,發揮財政存款對金融機構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引導作用。對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進行了招標,最終農行、郵儲、農信社等銀行中標,這幾家銀行分別采取有效措施建設農村支付體系。其中:農行以“惠農卡+轉賬電話”、惠農卡+POS、農行+超市等產品組合為服務平臺,搭建現代農村支付結算體系;農信社開辦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農金通業務;郵儲銀行推廣商易通(電話轉賬支付工具)服務農村大眾。
最后一公里
不過,茌平縣財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在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也遇到幾個很現實的問題。
首先,農戶貸款的成本收益率偏低,銀行積極性不高。雖然從賬面利差看,農戶貸款利差高于縣域大客戶和其他個貸產品,但農戶貸款的綜合成本較高,農戶小額貸款與法人客戶業務相比集約經營度差別巨大。同時農戶不良貸款雖然額度小,但一旦形成,其清收成本、訴訟成本都比較高,造成銀行涉農貸款積極性不高。對此,他們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平衡金融機構收益,達到收益覆蓋風險的目的。同時,出臺相應獎勵政策,激勵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發展,以實現政府政策惠農和銀行貸款支農之間的高度契合,政策性目標與商業性運作之間的有機統一。
其次,國家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門檻過高。一是政策實行幾年來,在基數增加的情況,仍保持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獎勵的比例過高;二是年末不良率低于3%且同比下降的標準過高,直接造成農村信用聯社因其歷史包袱等原因導致年末貸款不良率高而不能享受獎勵政策。同時擔保公司未納入國家涉農貸款獎勵,降低了涉農貸款擔保的積極性。他們提出,建議降低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增幅和不良率門檻,使更多銀行機構涉農貸款獲得更多獎勵資金;擴大獎勵范圍,對擔保企業的涉農貸款擔保進行獎勵,提高金融、擔保機構涉農貸款積極性。
第三,國有銀行機構的財政獎補資金一般都按規定入賬,縣級銀行無權使用,全部由上級銀行支配,造成縣級銀行機構涉農貸款積極性不高。他們建議在財政獎勵政策中明確一定比例獎金用于縣域金融機構的人員獎勵和工作經費,提高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積極性。
第四,金融企業的稅收貢獻縣級分成較低,而縣級財政在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給縣級財政造成很大壓力。建議取消金融企業涉農增量獎勵縣級配套部分或者將涉農業務形成的稅收返還給地方財政,從而進一步提高地方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積極性和能力。
最后,當地財政部門建議出臺銀行與擔保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擔貸款風險的政策,增強銀行人員的責任感,減少擔保公司的風險壓力,促進擔保機構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