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聲明:因涉密等原因,本文中所有項目名稱、地區、數字等均經過處理,并不針對任何實際項目發表看法。本“說明書”僅為地方財政借鑒廣東省績效管理模式的一種形象表現,特此聲明。
第一部分:績效管理基本操作流程
當地政府部門簽訂框架合作協議,與財政部門溝通協商,確立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
當地政府組織部門單位召開績效管理工作布置會,下發績效管理通知,讓部門單位理解和熟悉管理目標和管理要求;
對部門單位的項目負責人和財政部門相關科室進行培訓;
財政部門按照布置會的要求組織部門單位申報材料。財政部門相應主管科室對預算單位申報的績效預算報告進行形式要件把關,對不符合要件要求的報告予以退回;
申報材料齊備后由財政部門進行匯總分類;
財政部門與績效管理機構(如廣東省財政科學研究所等)簽訂委托工作協議,提出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
績效管理機構接收材料,對材料按照評價要求進行進一步的細分類,并根據支出項目的性質和特點配備專業對應的專家;
績效管理機構與財政部門聯合一同召開專家評價工作布置會,與專家簽訂委托工作協議,明確評價工作的要求、評價標準及評價時間安排,并對專家進行績效管理相應知識的培訓;
專家進入獨立評價階段,三個專家個人獨立評價相同項目,并按照相應標準進行打分,書寫評價意見,評價意見包括對項目的總體判斷,項目支出和項目單位在資金使用和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向績效管理機構提交評價意見;
績效管理機構按照事前確定的時間,組織專家前往當地政府部門所在地,進行小組集中評價,由評價小組進行討論,并到部門單位進行項目的實地了解,與項目負責人開展績效面談,進一步深入了解項目和單位情況,并與項目單位進行溝通,之后進行小組討論,并完成小組評價意見;
績效管理機構將收集的小組評價意見提交財政部門,并根據每次評價項目的總體情況完成評價總報告,針對績效管理過程中發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歸納,并提出相應建議后,與專家小組評價意見一并提交財政部門;
財政部門將意見和建議作為預算分配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參考標準提交當地政府領導,同時將專家評價意見和建議反饋部門單位,作為工作中的參考標準;
每年度評價工作結束后,績效管理部門完成當地績效管理年度工作報告,對當地開展財政績效管理工作的整體情況,所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和來年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建議提出意見和建議,作為下一循環績效管理工作的基礎。
第二部分:績效管理模擬時間表
績效管理的預算申報環節:時間一般為每年的8-11月份。
整個績效預算申報評價與部門預算工作同步進行,在正常部門預算的“一上”之后,業務主管科室不直接提交到預算部門,而是直接轉移到績效管理部門(績效科、處),績效管理部門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評審之后,再把結果一起上報預算部門,預算部門以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分配的重要依據,再確定一個總預算盤子反饋到各項目部門。實際上就是在“一上”和“一下”中間增加了一道程序。
績效管理的追蹤反饋環節:中間過程管理。時間在每年的年中或者項目實施周期中間,根據項目不同可靈活考慮。
基于“政府資金的使用績效來源于項目部門單位的工作績效”這一認識,因此在績效工作的實施中有必要增加中間過程管理。現在我國政府(財政)績效管理工作均缺乏有效的中間過程管理,造成大量的在預算下撥之后項目單位的“文不對題”。具體實施方案如下:年初在制定項目目標時,附帶項目階段性目標,在項目實施進度過半時(時間由項目提出方自定)按照階段性項目目標向財政部門報告資金使用和工作完成的進度情況,并由財政部門以通報形式上報主管領導。從而通過這一過程管理模式將總體績效目標分解落實到過程的具體管理之中,是項目單位強化管理,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的過程。
績效管理的績效檢驗環節:支出實現后的績效評價,廣東現行評價時間在預算年度結束后的每年6-8月,建議逐步提早到3-6月。
預算年度結束后,支出項目完成并進行決算后,要進行績效評價。開展績效評價的目的就是要檢驗資金使用后的實際效果以及部門單位工作改進效果。基本方法是以績效預算申報的四個要素,作為評價的基本標準和參照系,主要從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效益性、項目管理水平和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由財政部門進行績效評價工作分配,項目單位開展自評,填報自評報告表,并按照績效評價工作的要求對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以自評報告表的附件形式報送給財政部門,就預算申報環節的幾個要素的落實情況進行闡述。之后由財政部門委托績效管理機構,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具體流程參照上文提到的績效預算申報評價程序。
需要說明的是,該環節的評價并非重新設計評價指標,而是參照當初部門申報項目中承諾的各項措施的量化落實情況進行分析,并參照當初專家指出的問題建議的整改情況。評價結果提交政府部門,同時也會反饋到項目所在單位,改部門“自評價”為“自承諾”。財政部門只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并非站在項目部門的對立面或更高處對其進行評判。
績效管理的結果應用環節:績效問責及未來的績效審計,時間在績效檢驗環節后。
為了使績效管理工作達成一種良性循環,在績效檢驗環節完成之后,應繼續通過績效問責甚至績效審計來強化結果應用。具體操作模式為:從參加過績效管理的部門單位中,從符合條件的所有支出項目中隨機挑選一些項目,通過重點評價,把資金使用效果、支出的合法合規性和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查找出來,并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組成問責小組,采取現場問答的方式,進一步強化部門單位的用款責任,以外部約束機制促進部門單位使用政府資金時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因此,績效的結果應用與問責是對績效管理工作的深化,可以與績效預算、追蹤、檢驗工作形成有效的閉合流程環,如果再加上成形的績效審計機制,完整的績效管理全過程將覆蓋政府預算資金的全部使用環節,形成有效的、法治的、科學的、民主的政府績效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