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地球另一頭的巴西因世界杯而爆棚,也給了中國人了解巴西的機會。實際上,這個特別的國度與中國有著十分不同的生活理念。
基本上,每一個舉辦奧運會、世界杯或者世博會等重大賽事盛會的城市,都會經過一輪手忙腳亂的籌備工作。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都在加班加點趕工之后順利舉辦。只不過,習慣了在沙灘上曬太陽的巴西人生下來就是樂天派,圣保羅場館在開賽前一天還布滿腳手架,甚至連座椅都還沒調試完畢。到了開幕式和比賽時,不巧天降大雨,天花板漏下的雨水滴滴答答,落在觀眾席。要放在中國,恐怕就是大事情,但在巴西,漏水的屋頂只是為足球狂歡增加了另一種樂趣。
一位在巴西投資的企業家曾有過一番抱怨,巴西這個國度,沒有臺風、沒有海嘯、沒有地震,物產豐富、陽光充足,連樹上都結滿果實。但是在這片沃土上,巴西人沒有干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沒有夜以繼日地工作,沒有忙碌于創造GDP,而是日復一日在沙灘上曬太陽,頂多吃飽了踢幾腳球!
這位企業家在巴西的工廠每周都得發薪水,周五發薪,工人們周末就把錢花光,無奈之下,口袋空空的工人周一只能回來上班。如果一月發一次薪水,招工很困難,工人們覺得等待發薪的時間太漫長,而且發完薪水之后,半個月都找不到人。
巴西的老板們,經商的理念也不同于國內。中國商人講究薄利多銷,客戶買得越多,價格越便宜。但巴西人的邏輯恰恰相反:買得越多,價格越貴。商人手里的存貨可以全部賣給你,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多,對不起,額外加價。原因很簡單,本來賣完這批貨就可以躺著曬太陽,現在要辛辛苦苦給你額外尋找貨源,能不加價嗎?
起初,中國人很難理解,后來越想越有道理。中國法律也規定,加班工資是平時工資的兩倍至三倍。誰也沒聽說過干得越多、薪酬越低的道理。這些年,對于生活態度,中國人的理解也開始變化,辛辛苦苦勞累一輩子,累壞了身體,疏遠了家庭,都是為別人而活。好比故事中所說,富翁和窮光蛋在沙灘上相遇,他們都在干一件事,無憂無慮地曬太陽、釣魚。既然如此,為何不現在就享受生活呢?
展望世界,發達國家的國民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而亞洲大多數國家都是慢節奏。比如,泰國人的口頭禪就是“齋焉焉”(別著急,慢慢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的研究表明,從1970年代至今,發達國家勞動力平均工作時間在縮短。發達國家的國民對待勞動的態度出現了變化:早期,大家是用時間換取收入,拼命工作賺錢;過了劉易斯拐點,人們就希望用收入來換取閑暇。
別以為只有中國人喜歡干事業,實際上,中國人正在慢慢起變化。改革開放后,第一代農民工里面27.8%的人首先選擇的是做建筑業務工,可以說是苦活累活搶著干。到2009年,從事建筑業的只占9.8%。別說是建筑業,城里的普通工廠都面臨招工難。在農村,農忙季節雇人的成本越來越高,甚至給錢也沒人愿意干。聯想起澳洲請一名木工上門維修可能要等半年,澳洲慷慨地給外籍水管工、醫院護工綠卡,也是因為這些辛苦活沒人愿意干。由此可見,未來國內重體力活兒的價格也將越來越高。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在告別犧牲休息時間換錢的階段,進入以收入來換取閑暇的階段。不能說中國人變懶了,只能說人們想通了。不要對最近兩三年出現的黃金周特大客流感到驚訝,這是需求的集中釋放。保姆的價格起來了,旅游的支出增加了,都是眼睜睜看到的事。
伴隨中國人心態的變化,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獲得了重要的驅動力。中國人觀念的改變,將對服務業帶來巨大的需求。變得富有之后,短期內會增加消費,但長期看,衣食住行的支出都會穩定在一定水平,唯有與閑暇相關的服務、娛樂、體驗式消費,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潛力。
這是閑暇給產業帶來的機會,也會讓每個人的生命變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