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斷變革的金融市場,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如何充分發揮民企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在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大力支持下, 2014年7月4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復星集團承辦,外灘金融中心·BFC等協辦的第二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在上海舉行。海內外400余位企業家、金融家、投資家等社會各屆知名人士共聚黃浦江畔,論道外灘金融。
本屆峰會主題為“民營經濟與金融變革”,旨在探討解除民營經濟的“所有制束縛”,加快金融資源的市場化改革,并著重討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更安全、多元、高效地調配金融資源,創造一個傳統金融機構與創新金融機構競爭并存的安全透明環境。本篇,編者采擷峰會上的精彩演講,以饗讀者。
充分分配金融資源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輪值主席、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
探討“民營經濟與金融變革”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四個層面的內容需要考慮。
第一,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民營經濟的發展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我手上有一組從互聯網和國家統計局得到的數據,在我國企業法人中,民營企業占90%以上,而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只占2.4%左右。民間資本已經占到全國企業總資本的60%以上。與此同時,民營經濟貢獻了85%以上的非農就業、75%以上的新增就業,貢獻了60%以上的國家稅收。實際上,民營經濟已經是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個板塊。
第二,民營經濟長期面臨限制性約束和差別性的待遇。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營造基于市場原則下的平等環境。毋庸置疑,民營經濟產值超過了國有經濟,但在許多行業的準入、定價、融資渠道、市場競爭方面,卻面臨著限制性約束和差別性待遇。以金融貸款為例,我國60%以上的金融貸款給了占GDP比例大概30%的國有經濟。這其實是一個問題。所以說,如何落實十八大提出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精神,從政策制定、監管機制、金融扶持、融資幫助等入手,使民營經濟公平入市、公平競爭,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放松對民營經濟金融需求的約束,有利于企業改革深化和國際化市場制度的建立。長期以來,由于面臨嚴重的金融困境,融資難,難融資,極大地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市場經濟向現代化、國際化的過渡。因此放松對民營金融需求的約束,從本質上來說,能夠幫助激活市場,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國際化市場制度。
第四,將目光轉向實體經濟能夠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分散金融風險,幫助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系統。金融的開放會再次推高中國經濟的活力,當然,如何規范民間資本的進入和運作,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的入侵,也是我們面對的挑戰。
新常態的挑戰
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
現在,我們面臨著經濟逐步回歸到一個新常態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四個方面。
一、對于銀行業來講,經濟增幅下行壓力很大。過去兩位數的增長,到現在7.5左右的增長率,實際上下降了30%。當一個國家GDP的增速下降了30%以上的話,這個下行的壓力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東西會增加:不良貸款;過剩的產能;資產的縮水。
二、金融脫媒和市場利率化。金融脫媒遲早都會來臨,每個國家在金融市場發展的時候都會遇到,金融脫媒的市場利率化是好事,是市場配置資源和提升客戶價值的重要手段。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之后確實帶來了一些挑戰,比如說優質客戶粘性下降,過去還有忠誠度一說,現在連感情都沒有了。現在,凈利差在大量的縮減。很多銀行凈利差到了1.6,中國告別凈利差2個百分點的時代已經到來了。由于匯率市場化,當然帶來了很多市場風險,這是我們必須學會應對的。
三、監管法規的要求和成本的壓力。第一,巴塞爾的新協議和償付協議2,對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新規定是必須執行的,成本也是不菲的;第二,風險定價要求很高,市場兩頭都在動,資產負債的管理每天都在變化,每分鐘都在變化;第三,成本控制變得非常困難。流動性風險、操作性風險、信用風險,管控難度已經非同以往。第四,對IT信息的數據實施性要求比過去要高得多。
四,同業風險。交易對手風險在上升。過去同業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們,能有什么風險?現在看來不是這么一個情況。
所有的商業銀行現在都面臨三個趨勢:一是必須走輕資產的路;二是輕型的管理,一定要扁平化的;三是輕型的貼身服務。好比意大利的服裝大師,每件衣服肩膀多寬、腰怎么樣,必須是貼身服務。以前是重資產砸下去,是矩陣式的、金字塔式管理,這個時代應該結束了。
對于銀行業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做好盡職調查和管理好流動性。盡職調查不只是信貸新投審查,更重要的是過程評價,必須全程跟蹤資金用途和實際效果。盡職調查也不僅僅是在數據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重視對所支持公司中的人和治理兩大因素的深入持續了解。
第二件事是管理好流動性,董事會要負責研究、審核、批準可承受的流動性風險水平。管理層,要滿足董事會制定的(季度)風險管理需求,必須做到按時關注流動性。而監事會應認真督查董事與執行層的履職情況。
政府八個不適應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核心,但政府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上存在八個不適應,還未從過去的習慣中完全走出來。
一,在市場發揮作用的性質和基礎上面,政府的認識不適應。政府存在某些理解偏差,擔心市場不一定像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那樣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還有人認為,既然讓市場發揮作用,就該全部放手給市場。
二,對市場發揮作用的規律和方式不太適應。由于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老覺得政府的“手”,好象比較有效、比較快。市場有其規律和方式,政府有時會忽略這點,習慣性地認為通過出臺操作政策就能見效。
三,在政府要接受市場規則的約束上不適應,還沒從過去長期約束市場的狀態中走出來。
四,在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上不適應。市場主體包括國有、民營、外資等,政府會不自覺地在具體工作中對國有資本傾斜,出現一些“彈簧門”“玻璃門”事件。
五,在市場創新發展過程中不適應。很多市場主體都在加快各種創新,例如“四新”現象: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政府對于創新產業和企業的支持,習慣用原來的辦法。比如我給你一塊地,給你財稅上的支持,這個必要不必要?是必要的,但對于這些“四新”現象,恐怕需要研究新方法。例如對互聯網金融,地方政府怎么樣在管理方面、服務方面才能夠配合和支持新金融的發展?首先要放松管制,讓它有發展的余地和空間;還需要創造法制良好的環境。
六,在履行政府職能,完善市場監管上不適應。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政府不熟悉的市場監管,因為政府以前主要做審批,但簡政放權之后,職能側重點改變了,會出現監管不到位或者過度的情況。
七,不適應接受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產生的結果。雖然強化了退市規則的作用,但政府面臨企業退市,還是會不自覺延緩退市進程,或者最好不退市,擔心引起社會不穩定。處理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也是如此,政府會不自覺地助推兌付。
八,政府自身工作的方式、具體流程不適應。各種政府機構的設置、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都與過去的審批經濟相聯系,但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的內部改革必須加快。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為政府和市場關系提供了一個解決范本。
我們到底要什么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
今天我借這個機會提一點感想,我們到底要什么?很多老外問我,上海自貿區特點是什么?我也跟很多領導溝通,后來搞明白了,自貿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制度實踐——我們的制度要跟國外的制度相結合,越清楚、越規范、越透明越好。那么,什么是規范、透明、簡單?我自己講一點切身體會。我們最近收購了葡萄牙最大的保險公司,占了80%的股份,而且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美國人,但我們沒有感覺到有任何不公正的待遇,一切都按照程序一步步走。葡萄牙總統對我說,“祝賀你,你贏了”。他是說,你來了,按照我們的規則你贏了。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其實,就是公平的規則,陽光下的執行。我們并不需要特別的恩惠。
馬云說他最怕的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被一張紙打敗。其實,我想跟馬云說,最慘的不是被一張紙打敗,最慘的是連一張紙你都拿不到,你連參賽資格都沒有。我的意思是,作為企業工作者,永遠不要做一個抱怨的人。改革開放30年,我們是受益最多的人。我們不是抱怨者,我們永遠要做一個建設者。我們的確還存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集各方面的智慧,找到解決的途徑。我想,這個平臺就是來討論這些問題的。
80后是中產階級的主導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
為什么要金融變革呢?因為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國總體上正從一個富日子窮過,進入到一個富日子富過的階段。這個變化,體現在中國很多經濟指標里面。你可以明顯看到勞動參與率的下降,人們不愿意再像原來那么積極干活了。勞動收入提高帶來了對生命價值和時間價值認知的變化,人們就業意愿的下降,這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是80后,現在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主導力量,是消費升級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群體。80后的特點,從消費的周期結構看,往往對上一輩追求的國際大品牌不認可,而追求一些小眾的、具有個性的小品牌。90后這一點就更明顯了。今天中午剛剛見了一個在華爾街工作回來的朋友,說他前幾年見了一個網絡營銷的公司,當時想吸引他們投資,我那朋友說你們做的都是些什么玩意,沒有一點實在的東西。結果沒有投,沒有想到不久前在華爾街上市之后市值那么高。我跟他說,你已經不能理解現在主流消費人群的角色偏好。
富裕人群的年輕化,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個新的消費浪潮。這些人往往被一些品牌的故事吸引,而且主要通過口碑來傳播,這個特點就跟原來中產階級行為模式有非常大的差異。與此同時,高凈值人群和部分中產階級的對外資產配置需求很強,隨著資本管制的放松,未來這個趨勢可能會進一步的強化。
世界不同國家和人群的技術創新,很重要的特點是什么呢?要有閑暇,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這往往是技術創新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動因素。英國和法國什么時段技術創新比較密集呢?酒吧、咖啡館大量出現的時段。現在全球范圍內——包括中國,正處于一個創新爆發的階段。
按照這個分析框架,80后、90后成為消費的主體,投資者更加積極、更加敢于嘗試新產品、新工藝;超大城市各地移民帶來的文化交流、碰撞,形成了背景差異非常大的互動土壤;閑暇時間增多,使得更多人群有時間自由閱讀和思考,有財富作為創新的基本保障。現在大家經常說不好找錢,其實仔細來看,最難找的是好項目。有好項目之后,找錢是非常容易的。閑暇和財富的儲備,為大規模的創新提供了可能。
(以上根據演講者發言整理,未經本人核實)
Tips
外灘國際金融峰會背景
2013年6月2日,由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復星集團承辦,外灘金融中心·BFC等協辦的首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在上海舉行。該次峰會,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輪值主席王石,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理事長、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等力邀眾多企業界知名人士共聚黃浦江畔。馬云、馬蔚華、張利平、馮侖、蔡洪平、俞麗萍、張維迎、虞峰等300余位企業家、投資家、金融家出席,峰會在國內外金融界和企業界引發了強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