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人消費表現遜色
近來,內地及烏克蘭的政經狀況雖備受關注,但市場似乎普遍認同短期爆發全面危機的風險不大。此外,近期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企穩,多國采購經理指數同步回升,顯示環球經濟復蘇步伐持續。由于成熟市場復蘇前景未變,投資者及評論者也把焦點放于各經濟體的內部需求表現。
消費開支穩定擴張,為香港過去數年宏觀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香港私人消費開支自 2009 年觸及低位后持續回升,在 2010 年至 2013 年期間,私人消費年均增幅高于同期本地生產總值增幅 1.7 個百分點。事實上,自2009 年以來,私人消費增長均是香港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其對整體經濟增長之貢獻接近九成。
然而,與其他亞洲經濟體不同,香港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放緩,主要因為私人消費動力轉弱,其增幅僅為 2%,遠遜于市場對消費可維持理想增長的預期。鑒于私人消費占本地生產總值三分之二,我們將探討香港消費增長為何落后于經濟增長。
家庭入息還是消費意欲下滑?
勞動收入增長減慢,引致私人消費及經濟增長表現欠佳似乎是合理的推論。過去幾個季度家庭入息中位數增長已然減慢。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雖仍輕微增長,但實質增幅已收窄至 0.4%,即使如此,我們認為,家庭收入并非導致目前私人消費增長放緩的主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增長并非近期才首次減慢。香港家庭入息的年增長自 2010 年以來,皆落后于整體經濟增長,而其間私人消費與整體經濟的增長差距一直未見收窄,而此現象直至近期方始出現變化。由此可見,在是次經濟周期中,家庭收入變化并未能有效解釋消費增速的改變。我們認為,在市民收入不變的前提下,過去幾個季度消費意欲下滑,是本地私人消費動力大不如前的主因。整體而言,以消費占收入比重計算的平均消費傾向在 2014 年第一季度為 0.60,與去年第一季度的 0.61 變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以消費變幅占收入變幅比重計算的邊際消費傾向,由去年第一季度的1.29,迅速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 0.55。換言之,居民薪酬漲幅用作儲蓄的部分,較去年同期增加74%。
消費意欲下滑的潛在原因
要理解香港近期消費表現及判斷消費表現會否繼續遜色,需先了解邊際消費傾向下滑的原因。若干潛在因素可以解釋此一現象,其一是息口預期顯著變化。然而,參考歐洲美元期貨利率,今年第一季度市場對美元利率走勢的預測未見明顯變化。息口預期變化的推論似乎未能為消費轉弱提供滿意的解釋。負債水平攀升為另一可能的潛在原因。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家庭償債負債占本地生產總值比率,較去年首季高出 0.5 個百分點。就有關推論作分析,我們比較了邊際消費傾向在不同時期的水平,以觀察在負債水平較高的時期,邊際消費傾向會否出現快速下滑。惟結果不支持此一推論。在2010 年,香港家庭償債負債比率出現五年以來的最大升幅,但邊際消費傾向卻未見急速下滑。而在2011 年及2012 年,邊際消費傾向,甚至與家庭負債水平同步攀升。
另一推測為今年初消費者態度轉趨審慎,但目前情況亦不支持有關推論。香港消費信貸額持續上升反映消費情緒大致正面。目前家庭負債水平尚未達至家庭愿意承擔的負債上限。市民仍愿意以信用卡為消費作融資,信貸需求并未縮減。這消費信貸模式的變化自2010年延續至今。事實上,即使本地消費情緒大致平穩,但過去數季香港消費增長仍見放緩。
我們認為,股票及樓房價格滑落造成的負財富效應,方為導致消費傾向下滑的主要原因。為更準確衡量財富效應,我們對本地家庭持有的金融資產及房屋財富凈值之變化進行分析。從 2009 年至 2013 年間,香港家庭持有的總財富凈值年均增長13%,但今年第一季度卻下跌3%。
接下來的問題是,過去數年金融資產及房屋財富凈值變化對消費增長影響幾何?我們在此引用香港金融管理局2007年的研究結果,以量化財富效應之規模。我們估計,由股票及樓房價格上升所衍生的財富效應,于 2013 年推動私人消費增長 0.7個百分點。惟今年第一季度財富效應的影響由正轉負,導致期內私人消費增幅減少 0.2 個百分點。此消彼長之下,來自財富效應的增長貢獻減低了近 1 個百分點,即使薪酬上升及就業增加帶來正面的收入效應,亦難完全抵消有關影響。
下半年面對持續挑戰
去年下半年,我們已經預期在薪酬溫和上升及財富效應轉弱的背景下,內部需求復蘇步伐將見放緩。我們對香港消費前景仍持審慎態度。在2014 年余下時間,我們預期收入效應將對私人消費提供溫和支持,惟財富效應將限制消費升幅。考慮到居民消費占香港整體零售銷售總值逾六成,而家庭開支增幅遜于以前,相關影響無可避免將反映在零售數字之上。因此,我們把2014 年全年零售銷售額增長預測,由原來的 13% 下調至 5%。
恒生中國首次于香港發行人民幣10億元債券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恒生中國”)首次于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總額達人民幣 10 億元。該批高級無抵押債券年利率為 3.25%,為期三年。匯豐為該債券發行之獨家牽頭經辦人及獨家簿記管理人。該債券于 6 月 25 日供專業投資者認購,市場反應良好,獲不同類別的投資者認購。債券之定價日為 2014 年 6 月 25 日,到期日為 2017 年 7月 3 日。該債券已申請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林偉中表示:“我們很高興首次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獲得投資者支持。發行債券所得的資金,將用作一般融資及企業其它用途。我們將繼續投資于策略性地區的新網點及多元化服務渠道、把握開放政策帶來的機遇,加強與香港母行的合作,令業務持續增長。”
本檔由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恒生”)提供,內含之資料,乃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搜集,而當中之意見僅供參考之用,意見內容不一定代表“恒生”之見解。撰寫本檔之分析員證明于本檔內所發表之意見,乃準確反映分析員就有關金融工具或投資項目之個人意見,而有關分析員過去、現在或未來之報酬,并無任何部份直接或間接與本文件內之特定建議或意見有關。本文件的內容并非(亦不可作為)買賣外匯、證劵、金融工具或其他投資之要約或邀約。本檔的任何部份均嚴禁以任何方式再分發。
本文件所載之數據或只屬指示性,并且未經獨立核對。“恒生”對當中所載之任何數據、推測或意見,或作出任何此等推測或意見之基礎的公正性、準確性、完整性或正確性并無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擔保、申述、保證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或依賴本檔所載之任何數據、推測或意見承擔責任或法律責任。投資者須對本文件所載數據及意見的相關性、準確性及充足性自行作出評估,并就此評估進行認為需要或合適的獨立調查。所有此等數據、推測及意見均可予以修改而毋須事前通知。
“恒生”及其聯系公司可以其名義買賣,可能有包銷或有持倉于所有或任何于本檔中提及的證券或投資項目。“恒生”及其聯系公司可能就其于本檔所提及的所有或任何證券或投資項目的交易收取經紀傭金或費用。
本文件所提及之投資項目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者必須根據其各自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及獨特需要作出投資決定,并在有需要時咨詢獨立投資顧問。本檔并不擬提供專業意見,因此不應賴以作為此方面之用途。
本文件并無考慮任何收件人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定需要。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項目之價值可升亦可跌,而過往之表現亦不一定反映未來之表現。本檔并不擬指出本檔內提及之證券或投資項目可能涉及的所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