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理所當然將“超人”李嘉誠喻為舊時代地產霸權的代表時,他卻愈老愈fashion,近年更搭乘科學快線,投資全球創新科技企業,回報動輒高達十幾倍,成為新經濟時代領軍人物。
植物蛋
今年初,李嘉誠的私人投資基金“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注:維港投資所得的90%收益均歸屬李嘉誠基金會),聯同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向成功發明植物蛋的美國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公司提供2300萬美元融資。植物蛋通過從植物提取不同養分,味道與功能均可與普通雞蛋媲美,李嘉誠品嘗后曾贊不絕口。超人在注資公告中表示:由于全球人口增加帶動食品需求不斷上升,因此需要更有效率和更加環保的選擇。
5月末,美國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公司制造的人造蛋黃醬及植物蛋,已率先于長和系和黃旗下的百佳超市發售。其中,人造蛋黃醬每瓶售價約23港元;而植物蛋每磅價格約2.99港元,均與在美國當地的售價相若。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公司創始人,即植物蛋的發明者Josh Tetrick透露,植物蛋營養價值較市面雞蛋多四分之一,但價格僅為其一半。
目前植物蛋生產廠房設于美國加州,去年底以蛋黃醬形式在美國各大型超市銷售,更成為家樂福飲食類型銷售冠軍。這種植物蛋獲得了美國《大眾科學》雜志頒發的2013最佳新發現大獎。有人認為,從科技突破的意義上來說,植物蛋就好比是雞蛋中的特斯拉,高效、環保并改變人們對傳統事物的看法。
餐飲業人士預計,植物蛋首先沖擊的可能是內地的烘焙市場,而雞蛋的成本在這個領域已經達到12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據廣州酒家總經理吳家威透露,目前烘焙業每創造出100元的營業額,雞蛋在其中的成本達到8~12元。而中國烘焙業每年以36%的速度在擴張,2012年為1036億元,2013年更達到1500億元。
維港投資的前世今生
港人開始熟識超人旗下的風投公司——維港投資,應該是從其投資的Facebook上市開始的。而事實上,這間貌似名不見經傳的投資公司,與一系列全球高科技產業成功故事密切相連,從官方網站可以看到,其目前已在全球12個國家地區,共投資了55間科技類相關公司,包括Skype、Facebook、Spotify、Waze、Siri等科技界響當當的大腕。
如今,維港投資與超人李嘉誠緊密相連,但在創立之初,卻是由兩位香港女性打出一片天下,兩位創始人在拉來一位大亨加入之前,也做過一段時間投資。李嘉誠在其創立之后,等了兩年才決定通過李嘉誠基金入伙。到目前為止,他們一共完成了3.5億美元的投資。現年85歲的李嘉誠,通過旗下長和系與赫斯基石油(Husky Oil)積累了約310億美元財富,而維港投資則在其與崛起的數字初創企業之間架起橋梁。
不過,李嘉誠對這門生意頗為低調,維港投資的公共面孔,是傳說中超人的52歲“紅顏知己”周凱旋。伴隨其投資的各類科技型公司逐步壯大,她亦步入公眾視線。近日接受《福布斯》亞洲版采訪時,她首次披露了這家叱咤風云的香港風投公司其內部的運作情況。
2002年時,周凱旋與長期商業伙伴張培薇一起創辦了維港投資,在高科技領域尋找投資機會。張培薇的表哥董建華系東方海外貨柜航運公司億萬富豪董浩云之子。當時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曾試圖在香港打造一個類似硅谷的高科技中心,最終卻未能如愿。
至于3.5億美元累積投資中有多少來自于自己的“藍顏知己”李嘉誠,及所賺的錢如何分配,周凱旋未有明言,只透露李嘉誠的那部分所得將付給李嘉誠基金會,自己則為其中的董事。“李先生不參與日常的評審和挑選工作,他喜歡顛覆式創新,并視其為能夠預見未來的窗口。他喜歡與我們投資的那些企業創始人交流,以便理解他們背負的使命。”
維港投資押注的50多家顛覆性企業主要是互聯網和移動領域,是那些“對大量真正問題提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并將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公司”。維港還大力投資側重“吞噬數據”的企業,而且自2010年以來,也開始關注人工智能。多年來,維港投資的兩位創始人一直在灣仔一間辦公室里工作。如今,她們有了八名經理組成的投資團隊,還有一支十人組成的數字團隊,以支持所投資的公司。
支起超人與新科技的橋梁
在以科技業為共同投資標的前,維港投資的兩位創始人與李嘉誠至少已有過兩次合作。1990年代初期,他們參與了組建北京東方廣場公司。在李嘉誠投資后,東方廣場發展成為了天安門廣場附近一個規模龐大的高檔商業中心。該項目構成了匯賢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核心資產。匯賢房地產信托于2011年上市,IPO規模達16億美元,率先成為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
2000年時,也就是維港投資創立兩年前,兩位創始人與李嘉誠在Tom集團的上市事宜上再次合作,當時正值香港剛成立不久的創業板涌現網絡股投資熱潮。張培薇是Tom集團的幾位戰略投資人之一,是她向周凱旋和李嘉誠發出邀請,而且一直擔任Tom集團董事至今。Tom集團1999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曾引發港人瘋狂認購,股價從招股時的1.78港元最高暴漲至14港元,可喻為超人科技事業的第一桶金。不過,隨著科網泡沫爆破,Tom集團也被迫慢慢轉型。
維港的投資模式不同于其它創投公司,那些創投公司往往是先募集好一批資金再著手投資。而在維港,投資是在一個個具體案例的基礎上啟動的,李嘉誠與愛好廣泛的年輕科技奇才談天說地——其中不乏攀巖愛好者、背包客、視覺表演藝術家、海軍指揮官,以及衍生品工程師和交易員。
在許多虧損的初創企業里,李嘉誠的投資被視為信心的主要來源。2005年,維港投資向Skype注資,一年后eBay出價25億美元收購了這家IP語音服務供貨商。最成功的當屬早期對Facebook的一小點投資,如今已值近15億美元。2007年12月,周凱旋和張培薇親自向李嘉誠推薦該社交網站。同樣廣為人知的是進入了iPhone的人工智能軟件Siri,李嘉誠的投資額僅1550萬美元,蘋果當時的收購價則據傳是2億美元。維港投資最賺錢的一項投資,要數在2009年以5000萬美金注資云端音樂播放軟件Spotify,當時估值僅2.5億美元,不久后飆升到近40億美元,回報超過15倍。由于融資安排緊密,維港投資拒絕談及這些通常做法的回報率。不過該公司的發言人稱,維港投資“有著相當令人滿意的退出回報率”,這一點毋庸置疑。
超人迷上大數據
近年來,從平民到富豪都蜂擁投資科技股,連長期排除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都斥資百億美元入股IBM。不過,仔細分析,巴菲特挑選科技股時選擇的是市盈率低、穩定分紅、可長期發展的對象,至于Facebook、Twitter這類市盈率奇高企業,巴菲特是絕不跟風的。由此可見,這兩大富豪對科技的著眼點非常不同,巴菲特對科技股的選擇只是從分析股票出發,而李嘉誠的投資則是典型的創業風投。
被翻譯為大數據、海量數據或巨量數據的Big Data,被視為下一波重要科技趨勢,過去幾年以大企業應用較為積極。獨具慧眼的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近年的科技投資活動,集中在市井小民為主的終端消費應用。Tetrick以自家獲維港入股的經驗分析,維港偏好想法大膽創新、能找出真正問題,并可運用科技為世界帶來大規模改變的創新公司。另外,透過分析維港已經披露的項目可以發現,維港熱衷投資基礎工具類項目,如圖像、視頻、文字的處理類技術,而這些項目都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潛質。維港所投公司創立都不超過三年,投資的金額很少超過1000萬美元。消息人士稱,維港喜歡和其它投資機構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從首次接觸企業到最終決策,經常是幾天之內的事情。
不需要龐大開發團隊或大資本,比的是遠見與創意。通過維港投資,李嘉誠已經成為以色列最活躍的外國投資者。
面對科技,李嘉誠曾發表一段極具感性的致辭,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索:我的小孫兒曾問我有沒有魔術棒,會不會運用法力……我一生經歷過不少從不可能變成現實的奇跡;我相信很多能扭轉乾坤、找到革命性方案的先決條件,往往萌芽在一片天馬行空的想象中。科技本身就是那支迷人的魔術棒,能產出成千上萬種新選擇、新想法和新對策,能為存在已久的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方法。真正的魔法,潛藏在思考的創新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