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最后一家紡紗廠大興紗廠發出通告,停止香港生產線。
大興紡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鎮仁解釋說,由于在港經營成本太高,加上近年電費飆升,缺乏新血入行,無奈暫停營運,并計劃日后遷移生產線至東南亞。
大興紗廠成立于1950年代,主要生產棉紗制品出口到東南亞地區。在1960及1970年代與南豐紗廠、香港紗廠并稱為香港三大紡織廠。“以前忙起來,周末都沒有時間休息,訂單多得做不過來。”大興紗廠員工黃伯感嘆道。
香港紡織業于上世紀中期盛極一時,曾是全球第三大紡織品出口地。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高峰期,香港紡織廠達1.1萬家,聘用逾43萬名工人。
為了跟上潮流,大興紗廠已經高度機械化,以節省成本。陳鎮仁表示,運營成本中,工人薪酬并非最大的開支,電力才是最大的負擔。前年工廠電費開支增加9%,去年亦增加3.9%,預計未來電費成本仍會繼續上升。工廠已經多年虧損,要是有錢賺,即使利潤微薄,也會撐下去。但眼看這盤生意虧損越來越大,想撐都撐不住,無奈只能做出這個選擇。
除了成本增加,紡紗廠也面臨缺乏新血入行和訂單減少等困擾。“成本、銷售、訂價等各方面都面對壓力,現正在物色其它地方再設廠,考慮成本便宜的東南亞。”陳鎮仁說。
被問到紡紗廠停產的感想,陳鎮仁說:“做了五十幾年,一直在香港扎根,有很深的感情,當然不舍得,但也沒辦法。”
不少在大興紗廠工作多年的員工,均對公司停產感到可惜。紗廠技術員余子群說,從學師仔做到現在,除了在工作上有極大滿足感外,他也是在紗廠認識其當年的同事、現在的妻子,對于紗廠停產,他自言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依依不舍。他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命運,但表示會等紡織機器全部拆卸后才離開工廠。
大興紗廠關閉,有新聞標題稱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而且還有一些說辭,大意是說在香港已無法再做棉布生產的生意。
自1950年代以來,香港歷經兩次重大經濟轉型。一是1950年代初和1960年代末,香港先后利用世界產業大變遷,工業化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轉移的機遇,及時承接了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使香港經濟在短時間發生了巨大變化。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香港又利用內地改革開放的機會,迅速進行產業轉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移至內地,本身集中發展高增值的金融、貿易與服務產業。香港通過第二次工業轉型和升級,得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香港這兩次重大的經濟轉型,都是在市場作用下由工商界自發推進的,是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最近十幾年里,香港經濟轉型步履艱難,幾無進展,目前仍看不到新興工業發展的前景。于是,香港部分工商界人士開始泛起一股對昔日制造業興旺時期的懷念情緒,甚至有一些社會知名人士提出,目前香港以金融、貿易、航運、旅游等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很難有大的發展空間,經濟已經嚴重空心化,香港要重拾昔日輝煌,必須在制造業領域有較大突破,而最佳捷徑,就是要想方設法大規模吸引已經外移的制造業回流。
業內人士表示,希望香港能夠重振和回流制造業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最終恐怕也只是一個愿望而已。試想,之前的幾十年里,香港制造業為什么會源源不斷選擇北上?因為香港空間狹小,生產成本高,企業賺不了錢,如果繼續留在香港就要虧損賠錢,難以為繼。面對這種必然覆滅的命運,哪一個港企能夠堅持下去?
更何況,今時香港的制造業生存環境已經惡劣到了“荒漠化”的程度,土地嚴重不足、技術工人缺乏、成本居高難下,工業配套全無、技術創新薄弱、市場空間狹小、政府支持有限、金融支撐空白,等等。
該業內人士認為,香港如果致力吸引制造業回流,將會犯方向性錯誤,港府不應支持,香港工商界也應慎重對待。
香港統計處發布的工業生產指數顯示,過去五年香港從事制造業的人數,由15萬跌至去年10萬。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表示,香港長遠應發展高產值或具香港品牌效應的工業,例如珠寶、鐘表、成衣設計、食品等,建議港府從政策上支持工業,包括興建香港第四個工業邨,以及從稅務或借貸上提供協助等。但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香港GDP有97%都是服務業,根本無空間發展工業”,對工業回流香港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