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322名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運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其心理健康現狀,為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實證依據。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大力強化對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鍵詞】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014-02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到20世紀80年代末,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逐漸形成。相應地,規模龐大的農民工子女這一群體也同時產生。農民工子女是指“有承包土地,戶籍身份仍為農民,但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進城務工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隨著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的加劇,到90年代初,隨遷農民工子女漸成規模。作為農民工子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遷農民工子女是指隨監護人(主要是父母)在流入城市居住6個月及以上,并在當地入學就讀的未成年人。國內的研究發現,受處境的影響,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差。然而,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遷移過程的各種遭遇可能鍛煉隨遷兒童的心理素質,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優于當地兒童。眾所周知,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變化最劇烈的一個時期,其心理健康更易受各種內外因素影響。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經常會受到各方面變遷的影響而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威脅。清楚地認識和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其健康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4所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初中,在任課教師的幫
助下,對500名在校初中生進行當場問卷調查。共收回464份有效問卷,其中隨遷農民工子女322人,當地初中生142人。322名隨遷農民工子女中,男生156人,女生166人;獨生子女85人,非獨生子女237人;初一140人,初二93人,初三89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問卷由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共計100道題組成。要求被試根據各條目是否符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選“是”計1分,“否”計0分。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表明測試結果不可信,應予以刪除;各內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總量表得分高于65分,表明被試存在相應的心理問題。研究表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工具。研究結果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將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上的得分人數與正態分布下的理論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和恐懼傾向6個分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問題檢出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但在另外2個分量表上的問題檢出率則與普通人群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與當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這6個分量表和總量表上均具有顯著差異,而在另2個維度上則差異不明顯。
為進一步了解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上的得分進行群體內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在性別變量上,女生在“對人焦慮”和“身體癥狀”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但在另外6個分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在獨生與否變量上,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不顯著。在年級變量上,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隨遷農民工子女僅在“身體癥狀”維度上存在差異(初三顯著高于初一),而在其他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三"討論
1.結果分析
通常認為,在普通人群中,心理健康狀況呈正態分布。本調查顯示,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除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維度外,其余各維度的問題檢出人數均顯著高于常態下普通人群的問題檢出人數。進一步分析發現,其心理健康狀況除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2個維度外,其余各維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當地初中生。這表明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差,與國內多數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說明隨遷過程中的環境變遷及其作為弱勢群體的社會認知對其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對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群體內各人口學變量的統計分析顯示,其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在人口學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僅在少數維度上具有人口學變量的差異。這進一步說明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不是少數的個別現象,也不是某一部分群體的少數現象,而是這一群體的整體特征。這種狀況與個體的內部心理因素(如預期的歧視、應對方式、自我效能、隨遷前的心理準備等)和外界環境因素(如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等)密切相關。為此,對這一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
2.對策與建議
第一,家庭方面。家庭對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溝通的缺乏和家庭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父母需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觀察孩子隨遷后的變化,了解孩子隨遷后的想法,與其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給予孩子更多關愛,以降低環境變遷給孩子心理健康帶來的沖擊。當孩子對遷入地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不適時,父母應給予必要的指導,積極鼓勵,以消除其自卑、自責、封閉、焦慮等心理問題,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遷入地的生活,健康成長。同時,父母也應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當家長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要抱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在孩子面前呈現消極負面的心態,以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第二,學校方面。學校對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為此,學校應盡可能地創造有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確保其健康成長。首先,學校應強化對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其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況。其次,學校應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不僅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網絡。努力培養隨遷農民工子女的抗挫力、適應力和自我調節與矯正能力。再次,學校應根據實際制定出相應的幫扶措施和激勵機制,有針對性地對隨遷農民工子女進行學習輔導,以激發其學習熱情,使其盡快融入校園生活。最后,學校應鼓勵當地學生積極主動地與隨遷農民工子女進行交往,鼓勵隨遷農民工子女積極參與各種課外興趣小組,使其在與當地同學的交往中不斷找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社會方面。社會對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社會各界要努力為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首先,社會各界應加強對農民工租住地的環境建設和管理,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努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為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提供積極的正能量。其次,社會各界應更加關心和愛護農民工子女,消除其不平等的社會認知,使其感受到社會的友愛和溫暖。最后,要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社會心理輔導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心理健康保健的有關知識,以促進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熊猛、葉一舵.中國城市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12)
[2]藺秀云、方曉義、劉楊等.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及其心理機制[J].心理學報,2009(10)
[3]周步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龐遠燕〕
*"2014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城市初中隨遷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研究成果(編號:1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