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在我國日語的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很多學校都已經設立了日語專業,開設了日語課程。但就目前教育的狀況來看,中國的日語教育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日語教育進行了介紹,然后提出了推進中國日語教育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日語教育""重視心靈理解""建議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084-01
一"日語教育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一個地方的語言,我們就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文化習俗社會風貌等,所以要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必須要學會該地區的語言。在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僅僅教給學生單純的詞語、句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每個單詞、詞組、句子都有一定的社會內涵,并不僅僅代表它表面的意義。教師們必須先讓學生了解這個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容,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外國語言。語言的習得主要通過兩種形式:自然習得和學校教育。前者主要指學生處在某一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模仿他人并掌握語言的行為,這種學習方式一般在母語學習的過程中比較普遍。后者則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學習語言。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日語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也不斷地提高。在中國,很多學校都已開設了日語課程,日語學習非常普遍,這極大地加深了中國對日語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日語文化,形成正確價值觀。
二"推進重視心靈理解的日語教育發展
日語,是一門語言,同時又是一門藝術。在日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除了要學習日語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日本文化。而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必須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下面筆者就如何推進日語教育工作做進一步探討。
1.培養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
日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學生在學習日語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作為一名日語老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如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課上,日語老師決不能立刻就給學生講解日語基本知識,而是在上課之前精心準備,首先用日語做一下自我介紹,當然語言必須“生動活潑”,另外在上課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放一些動漫或歌曲。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產生學日語的興趣,進而努力去學習日語,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效率。
2.做好日語教育定位工作
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做好日語教育的定位工作,明確學生學習日語的目的。(1)讓學生學習日語的基本知識,鍛煉學生日語聽、說、讀、寫的技能。(2)提高學生用日語交流的能力,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加強中日交流。只有明確了教育目的,教師才能更加順利地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同時,教師要注意與學生進行溝通,提高他們對日語學習的認識。
3.在日語教育過程中要因材施教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日語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學習日語的速度必然有快有慢。作為一名日語老師,我們必須對學生學習日語的狀況進行檢測,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那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要給他們布置一些額外的拓展練習,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日語水平。而對于那些接受能力較弱的同學,應注意加強他們基礎知識的鞏固。同時,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交流,解決他們日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4.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日語是一門新知識。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學生日語學習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必須要加強與學生多溝通,了解他們對日語學習的態度、日語學習的情況,并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難題。這就要求日語老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日語專業素質,還要積累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與學生溝通時,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5.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指導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即專業素質和人格素質。首先,作為一名日語專業的教師,必須全面掌握日語的專業知識,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其次,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質。人格魅力較高的老師會獲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學生喜歡這個老師,相應地就會喜歡他教的這門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自然也會提高。
三"總結
當今時代,國際交流日益密切。日語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愈來愈高。在中國,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專門的日語課程。日語的學習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作為一名日語老師深感責任重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同時,日語的學習并不是機械的記憶,學生們必須真正認識到學習日語的意義。另外,除了向學生傳授日語的專業知識,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對日語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金錦善.日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