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高效課堂實踐活動已有4個年頭,通過4年學習、探究,使我掌握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
一"課前,高效教學理念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人最應具備的能力。在實施高效教學時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都特別強調課前預習。每次新課之前,教師都會把預習當作重要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也把預習當作一定要完成的作業來完成。久而久之,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完全改變了。在上新課之前,全班學生的預習面已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比實施高效課堂以前提高很多倍。高效教學確定的課前預習環節秉承了陶行知“學是為了不學,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當學生學會了自學,就達到“不學”的境界,老師教會了學生學習,老師自己就輕松了,達到了不教的境界。
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比教師課堂上的灌輸效率要高出許多倍。學生自主學習有時間上的靈活性、內容上的連貫性、難易程度的選擇性。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有些學生,很善于自學,常常自己把教材從頭至尾學一遍。為了學好英語,自己購買教材,收聽廣播電臺的英語教學節目,正是由于自己的刻苦鉆研、勤奮自學使學習變得輕輕松松。
學以思為貴。從愛因斯坦的:“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到牛頓的:“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索所致。”說明學生只有在自學時,才能靜下心來獨立思考,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所以,高效課堂在引導學生自學,培養自學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課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課堂已成為學生真正學習的天堂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力。”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通過4年的高效課堂實踐活動,我的課堂已從一言堂,變成學生的課堂,把課堂的主人真正還給了學生。
首先在思想認識上我徹底拋棄了那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積極匡正不利于學生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現狀,竭力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學會輕會學、重智商輕情商、重求知輕做人的做法,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自我發展的主人。對學生評價的目光放長遠,而非一學期一學年。
課堂上堅持做到教師讓出來、學生動起來、氣氛活起來、效果顯出來,全面實施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先學后導”為重要模式,以“問題生成——問題評價——問題拓展”為基本課型的新課程高效教學。
在教學形式上堅持打破傳統的觀念,按照不同的標準,將學生均勻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建立健全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動口、動腦”,更重要的是“動心、動情、動手”。課堂上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做,教師將自主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課堂充滿了民主、和諧,洋溢著激情與歡樂,教室真正成為“學堂”。每個學生都真正找到做學習主人的感覺。說、演、練、討論、交流、質疑,隨心所欲;自主、互學、合作、探究,任意選擇;會學、好學、樂學的習慣逐漸養成。如今在學生中出現了“三多一少”的現象,大膽提問的多、善于辯論的多、勤于動手的多、死記硬背的少,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三"課外,已形成大語文觀
大語文觀已初步構成。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社會,延伸到課外,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參加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關心社會,養成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好習慣;“世間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形成了善觀多思的好風氣。班級大部分學生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課外讀物,一有空閑,學生就拿出課外書來閱讀,享受著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
學生語文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等諸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應當看到高效課堂的各個環節中也存在一些教師不能解決的問題與矛盾。如在預習環節中,總有一些不愛學習的同學預習不充分、不到位,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預習。在課堂上檢查自學效果時,教師、同伴發現了,要及時為他們糾正。問題多了,嚴重影響到教學進度,而且已充分預習的學生要拿課堂時間來等待他們解決未預習的問題,這樣,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若老師不幫助不能自覺預習的學生,則課堂遺留問題太多,久而久之,這些學生與充分預習的學生差距就越來越大。
目前,普遍采用的六人小組豎行排列式座位,雖然方便了小組合作探究,但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問題大家就習慣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見解,也有些學生總依賴他人的思考,坐享其成。(2)助長了學生抄襲作業的壞習慣。大家圍坐在一起寫作業,不會時,左顧右盼,就能解決問題。(3)少數好動的學生,和大家圍坐在一起,上課時總是前、后、左、右地拉拉手、踢踢腳,自己不學,還影響他人。(4)學生側面向黑板坐影響了學生聽課及看板書。雖說提倡動態坐姿,但學生總不能在一堂課中或一天中數次移動椅子,如果把學生椅子換成轉椅就好了。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