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的學習怠倦心理對學習和心理健康都有影響。本文探析了怠倦心理的成因以及預防學生產生怠倦心理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生""語文""怠倦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099-02
何謂“怠倦”?在《墨子·非命下》中有“彼以為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故不敢怠倦”一句。這里的“怠倦”大致的意思是松懈倦怠。與《后漢書·鄭玄傳》中“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中的“怠倦”一詞意思類似。在現代漢語中“怠倦”基本意思是懶惰疲沓、懈怠、厭倦。學習怠倦,指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厭倦學習、懶惰應付的松懈狀態。是學生因為長期的課業壓力或負荷而產生精力耗竭,對學校課業及活動的熱忱逐漸消失,成績沒有預期的好而對學校課業持負面態度的一種現象。國內有學者則將學習怠倦看作“一種消極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狀態,是乏力、焦慮、厭倦、冷漠、消沉、郁悶、悲觀等的綜合反映”。胡俏、戴春林對367名中學生做了學習怠倦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合我國中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出了中學生學習怠倦的概念結構,認為中學生學習怠倦結構由情緒耗竭、學習低效能感、師生疏離和生理耗竭四個因素構成。綜合起來,學習怠倦就是學生對教學表現出的一系列行為——消極、無熱情、抵觸、不合作。
學習怠倦心理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高中學生學習任務繁重,面臨高考巨大壓力,他們在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怠倦既是對學習的松懈,同時也表現為心理上的怠倦。當前,高中生學習中存在怠倦心理這一看法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而且備受關注。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筆者所教的高中三年級兩個班的110名學生為對象,調查這些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看法,結果如下:
總人數
有怠倦心理
有學習興趣
感覺一般
110人
76人
25人
9人
所占比例
69.1%
22.7%
8.2%
從表中數據可看出,對語文學習有怠倦心理的學生占大多數,對語文學習有興趣的學生較少。不同的高中學生產生怠倦心理的原因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從時間上看,高一年級的學生,經歷了中考,步入了高中,一開始對高中的學習環境、老師充滿了好奇感、新鮮感,而且高一剛開始,學習壓力沒有中考時大,覺得學習挺輕松。隨著課程的進展,學生感受到了高中各門課程的深度和難度。就語文來說,知識點和初中的差不多,但高中的篇目比較長,分析文章要求從更深的層面去解讀、把握文章的主題。初中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就會感到學得很吃力,如學習魯迅的《祝福》,通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要體會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有些學生不能感受封建禮教是怎樣“吃人”的,再加上絕大部分高中生對魯迅不感興趣,學習魯迅的文章就更加寡然無味,慢慢地就產生了學習怠倦心理。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學習科目相對少一些。理科班的學生不太重視語文,認為教材和高考有一定的距離,對教材內容缺乏興趣,隨之怠倦心理就出現了。高三,就像一座“高山”橫在學生面前,學習的壓力極大。一輪復習,二輪復習,專項練習,綜合測試,月考,市統測,省統測輪番上陣,學生疲倦又無奈,怠倦心理也就出現了。
一"高中生學習語文產生怠倦心理的原因
1.社會觀念的影響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社會上很流行的一句話,而語文卻無人提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外語熱在升溫,考雅思、出國熱只增不減,作為我們母語——漢語,卻備受冷落。不少家長和學生認為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學得好或學不好都沒有什么影響。不少學生都有一個共識“語文課上學習的課文,在高考中沒有作用,高考不會考任何一篇學過的課文”,此外,學生還有這樣的認識:語文怎么學成績都提高不大,不花時間學成績也差不到哪里。在這些認識的影響下,學生慢慢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怠倦心理。
當今社會,人才市場化,大學生不包分配,就業難,這些因素對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大影響,“讀書無用論”思想容易產生,學習動力不足,怠倦心理自然就產生了。
2.語文學科的特殊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又要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積累很重要。“滴水穿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被用來形容語文的學習。學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認為語文花的時間多,效果卻不明顯,學習的效能感較低,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有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學階段,初、高中生剛入校時學習效能感較高,初二和高二開始降低,初三和高三為低點,尤其是高三降到了中學階段的最低點。高三的學生總是樂于去做“投入少,產出高”的事,把時間投入到分值容易提高的學科上,急功近利思想嚴重,而語文學科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學生對于靠積累得分的語文學科怠倦心理尤為突出。
3.師生疏離
學生很容易感情用事,因為喜歡語文老師而喜歡語文課,對語文學習感興趣,信心百倍;相反也會因為語文老師的失誤或是不足感到不滿,進而對其教學產生抵觸情緒,時間一長便覺得語文學習毫無樂趣,產生厭學情緒。一位學生對我說:“老師,從小學開始我就特別討厭語文。”我問她原因,她說:“小學時,語文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我的作文本撕了,從那以后我就恨語文老師,就討厭語文課。”老師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可能會對學生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老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不讓學生產生挫敗的情感。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才能相長。另外,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是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及評價老師的標準;現行的中考、高考仍舊是以成績定成敗,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容易偏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冷落成績差的學生,使部分學生因得不到老師的關愛而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4.心理負荷過重
對于高三學生而言,高考迫在眉睫,感覺知識點落下了很多,時間又有限,學習收效甚微,產生著急、焦慮心理。高三考試頻繁,都是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部分學生的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一些教師對分數低的學生責罵、諷刺,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情緒不穩,缺乏自信心,抱著一切順其自然的心理,從而產生怠倦心理。
5.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進入人們的生活。網絡文化的方便快捷和網上世界的豐富多彩,讓不少學生迷戀。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頻繁,上網娛樂、查資料、閱讀方便至極,對學生的視聽覺產生極大的沖擊力,可謂“有聲有色”。
網絡文化與課堂教學相比,有極強的優勢,信息量多,一應俱全,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比傳統的教學更精彩,更能吸引學生。課堂教學相形見絀,顯得單調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怠倦心理。
二"預防和避免學生產生學習怠倦心理的策略
怠倦心理既影響學習,又有礙于心理健康。如何預防和避免學生產生學習怠倦心理,是社會、家庭、學校、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從三方面入手。
1.用愛架起師生之間的心橋
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如同一杯咖啡,濃濃的香味中夾雜著特有的苦澀;愛,又如同大樹,將蔭蔽毫無保留地給了別人,卻獨自承受烈日的炙烤。愛,總是這樣,有付出,也有收獲;有甜蜜,也有辛酸。
學生是千姿百態、風采各異的,熱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無論優秀生還是后進生,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尤其是后進生,除了學習,還應看到他們身上的其他優點。唯有以愛相對,方能讓學生如花綻放,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
愛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讓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就不易產生怠倦心理。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3.家庭、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每個父母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興趣班、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全占光,把成績當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只關注孩子眼前的分數。其實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成績和孩子的未來不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家長更應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引導他們,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孩子心理健康,情緒穩定,自尊自信,有堅強的意志力,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參考文獻
[1]茅育青.學習的倦怠之原因與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7(3)
[2]白素英、李長庚、徐文明.中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及預防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