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對學習目標有明確的定位,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英語""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16-01
《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從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思想道德因素滲透其中,將思想教育融入語言教育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德育教育滲透的意義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教書育人中的“育人”,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和教材中。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初中英語教學不再是向學生傳授單純的英語語言知識,另外一部分就是德育教育的滲透教學,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年齡,對人生觀和價值觀及世界觀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和定位,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階段。初中英語教材內容在選取時經過充分的篩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掌握教材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從而提高其思想素質。
二"初中英語教學發展現狀
1.陳舊的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向學生傳授語法和詞匯,以升學作為教學的目的,嚴重地忽視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德育教育。教育者應該認識到,初中英語教學只是整體教學中一個很小的部分,應該以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為中心,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利用初中英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是培養學生道德觀念的一個重要手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教師在授業的同時應該更加注意傳道,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一所中學,有一個學生所有學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教師對這個學生也十分喜愛,這個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也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嚴重的變化,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就可以為所欲為,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對學生不友好,后來逐漸發展為對教師不尊重,發展到最后是頂撞教師,甚至對教師橫加指責。當教師想去糾正其思想的時候,才發現為時已晚。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培養。
2.學生思想方面的偏差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網絡在社會中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社會中各種信息在網絡中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多是積極因素,同時也有很多是屬于消極因素,在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教育者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如何有效地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
1.改變傳統的思想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認為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連教學內容都很難全部講解,哪會有那么多時間對學生進行額外的思想教育。課堂時間有限,但是教師將思想教育工作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經過日積月累,學生的收獲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教育者在對初中英語進行教學時應將德育教育和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要讓學生學到英語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從而提高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
2.掌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想要將德育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教材內容徹底掌握,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充分的挖掘,在教學過程中對德育因素進行充分的利用。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道德觀的重要階段,因此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初中一年級的教材中,向學生提供了一些文明用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情境,讓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四"結束語
道德是做人的底線和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在步入社會后會給社會帶來危害。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剛剛成型的階段,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在初中英語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具有德育的性質,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教材進行充分的掌握,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因素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傳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紅.科學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海外英語(中旬),2011(1):136~137
[2]駱利華.論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285
[3]詹建民.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5):127~12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