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是一項藝術而不是技術;學生的學,是自主的享受而不是機械的記憶。而如今,我們的課堂缺乏藝術性,教學設計不夠美,沒有真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參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和諧、美好的課堂,使學生徜徉于其中,幸福地學習呢?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引進藝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一"妙用音樂,創設意境遐思飛
1.背景音樂設情境
動聽、感人的音樂能觸發聽者強烈的情感,能在人們心靈深處掀起共鳴的波瀾,能喚起人們美的體驗以及對文本的遐想。如教學《二泉映月》時,配上《二泉映月》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文中的情境中。學生仿佛看到了阿炳雙目失明,戴著墨鏡,流落街頭悲慘的身影,真的聽到了他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體驗到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和對音樂無比的熱愛。音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反射出了課文語言、意境的凄美。
2.改文為歌愉快記
音樂富有美感,讓人放松,能引起人無限遐思,讓人輕松、愉快地去學習、記憶。聽一次公開課上王老師執教蘇軾的《六月七日望湖樓醉書》,王老師與學生共同解讀了詩意后,王老師讓學生想象詩人當時微醉而高興放歌的情景,讓學生感悟詩人的心情,并從自己所學過的曲子中選擇其中的一首,把《六月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歌詞帶進去吟唱,有能力的同學也可自譜曲子,只要能把詩人當時的心情唱出來就行。當時課堂異常活躍,學生們通過不同的曲調唱出了古詩的意境,唱出了詩人的心聲,沉醉在古詩中。學生們興致盎然,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詩。語文課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我們都可以都為歌曲吟唱,讓語文教學成為一種享受。
3.輕音樂激發靈感
作文課上,結合所要寫的作文內容播放輕音樂,讓學生在愉悅、放松的氛圍中選材、構思,以激發學生作文靈感,讓他們遄飛逸興、文思泉涌。
二"翩翩起舞,文隨體動意更濃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它以人肢體的律動,傳導十分豐富的心靈和人生內容。在簡單中復雜,在優美中激情,富有張力和想象空間。換句話說,正是舞蹈的力與美,柔與情,進一步地開發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現了生活,從而使優美的舞姿表現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許多孩子向往的活動方式,翩翩舞姿不僅優美生動,也迎合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教學時適當引入舞蹈,根據文意編排一些簡單易跳的舞蹈,讓孩子們翩翩起舞,在飄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愛上語文課堂。
如在學習《趕海》一文時,可以適時插入《趕海的小姑娘》這一舞蹈,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激活了課本內容,效果極佳。
三"書法欣賞,淵遠流長妙筆傳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語文的書寫教學密不可分。將書法這支奇葩恰當地嵌入語文課,語文課堂將大放光彩。
1.書法作品導航,學會欣賞
如教學《鴨兒餃子鋪》一文時,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與學生共同欣賞,然后導入課文。不僅能激起學生認識人物的興趣,而且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
2.書寫名篇名段,自娛自勵
名篇名段耐人尋味,激人奮進。語文課本中處處可見這些“瑰寶”,學生書寫臨摹,不僅有利于識記原文,而且培養了他們對書法的情趣,一舉多得。如讓學生臨寫勵志的格言裝飾自己的書房,臨寫優美的課文片段放入書法角……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充滿了成就感,更加激起學習的興致。
四"課本短劇,活化文本演中樂
面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個紛繁而嚴峻的課題。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將有利于引領語文教學走向生活、互動、整合、智慧。語文課本中的成語故事、民間傳說、古典詩詞、中外名人軼事、童話寓言,乃至科普小品等文章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整個編排過程是解讀課文的過程,整個表演過程是學生的內化過程,它充分展示了學生的組織和表演能力。如《小稻秧脫險記》《爭論的故事》等課文可以編排成生動有趣的課本劇,讓學生說說演后感和觀后感,在演樂中掌握了課文知識,提高了審美能力。
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本班情況,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形式,優化教學過程,發揮語文課堂最大的實效性,提高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和語文素養。不能只圖熱鬧,擺花架子,這樣必將走向語文教學的反面。在實現語文和藝術手段的交融中,要做到得魚忘筌,樂而知返,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全面發展語文素養。語文無處不有美,我們要做懂“美”的教師,點燃藝術這盞寶燈,暖融孩子的心房。做到語文“美教”,在學生幼小的心田中播撒下美文的種子,讓學生樂在語文課,愛上語文課。
參考文獻
[1]崔相錄、王晉堂主編.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