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果能在教學中對微課視頻進行巧妙使用,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化學教學中使用微課的實踐過程中,制作合適的微課內容,滿足實現翻轉課堂時所需條件,是本文論述重點。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36-01
翻轉課堂既是新教育理念的主要載體,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它主要面向未來的課堂。制作內容豐富的化學微課,以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對課堂所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提升,而且會增加學生對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一"適合做微課的課堂內容
在化學微課的設計過程中,并非所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均可以作為微課內容。主要由于化學這種學科的知識呈現一種螺旋上升的形式,而且有些內容需要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交流與辨析、推想與實驗等方能得以完成,因此對于這些內容不需要采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而是需要學生憑借自己的思維能力去獨立完成。本文著重將適合制作成微課的內容進行分析:
1.講述性比較強的知識點
因為化學課堂上有很多知識點具有較強的講述性,那么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時,可以借助微課對學生進行層層引導,對一些概念性、思考性的知識點進行初步地了解,以幫助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消化。這主要得益于微課內容具有多樣化的展示方法,如視頻、動畫、語言以及文字等,相比學生只看書本內容會更加有效。
2.作業格式、書寫要求以及知識拓展
隨著學生進入到初中學習階段,特別是在初中化學課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需要將作業格式、書寫要求等對學生進行講解,如果老師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學生不能夠清楚地記錄,其結果有時會出現學生不能按時完成的情況。
如果老師能利用微課將作業格式、書寫要求及知識擴展進行錄制,并在此過程中配上一些圖片示例等,那么學生就能在家進行觀看,也更清楚地知道學習的重點,這有益學生在家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內容。
3.知識難點的講解
由于初中化學有很多實驗性內容,那么對于很多缺乏空間想象力的學生而言,會產生很多疑惑之處,這時老師就可以將這些難點設計成微課內容,便于學生的理解。如在“水分子的變化”學習中,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微粒觀,也就不能理解分子破裂與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雖然學生的課本教材上有圖片講解。那么就可借助微課動畫,形象地展示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水分子是如何破裂成氧原子和氫原子,然后氧原子是怎么結合成氧分子,氫原子是怎么結合成氫分子的。
4.方法與過程的演示
因為微課更加適用于一些操作性強的知識點,而且相比其他的多媒體教學(PPT等)操作更為簡單。需要注意的一點:需要在微課視頻中配上一些文字說明。如“粉塵爆炸實驗”實驗探究中,當粉塵遇火爆炸的時候,會產生較為震撼的現象,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然而由于粉塵爆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在教室里做此演示實驗很有可能會傷害學生。如果將實驗操作視頻制作成微課,在課堂上進行播放,不但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實驗效果,而且不具有危險性。
二"微課應用于翻轉課堂的必要條件
1.技術保障
老師和學生都需要能對微課翻轉課堂的平臺進行操作,那么就需要得到家長對學生的支持,便于學生在家里進行操作。
2.“先學”機制的建立
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能建立“先學”機制,就需要使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在家里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并且要求學生做關于微課學習的自學報告單,對微課里所涉及的問題進行解答,以此形成一種常態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先學”能力。
3.創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體
若要更好地發揮微課在翻轉課堂中的作用,老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且制定合理的評價制度,這樣便于學生在利用翻轉課堂時,能和同學一起進行學習,那么就可以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練習的設計
練習是翻轉課堂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主要包括基礎練習、提高練習、拓展練習。練習之前就需要對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另外,在翻轉課堂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關注,對于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完成翻轉課堂的練習環節。
5.發揮教師的作用
首先,需要教師具備微課的講解能力,讓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地理解。其次,需要老師具有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幫助學生自主地調節學習方法。最后,對學生的操作、爭辯等進行有效的組織,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將化學微課應用于翻轉課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掌握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化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隋旭東.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郝改英.淺談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5)
[3]李學文.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考試周刊,2014(4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