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本文就如何切合學生實際找到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45-01
為什么經常會有一些學生在面對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時無言以對、甚至毫無興趣?有時一些學生在面對“精彩的畫面”時還表現得視而不見,毫無興趣。觀察思考之后我們不難發現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數學現實。因此本文介紹了如何切合學生實際找到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方法:創設讓學生產生學習需要的情境。
一"確定目標,讓教學切合學生實際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找準教學的起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只有讓學生親歷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時,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安排6個人分成兩組,每組3個人進行拍球比賽,最后用兩組總數相比得出勝負。但是如果某一組多出一個人或者少一個人,學生馬上就會提出“不能再用兩組總數比勝負,否則比賽就不公平”。如學生在一次游戲后告訴我:“老師,我本來有12個蘋果,但現在我只有8個了。”我馬上問他:“那你少的4個蘋果呢?”學生看了看旁邊的同學:“我給他了。”是多的給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給的,然后就平均了,這就是一個數學過程。很明顯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切入點,我們應該找準教學的起點,突破教學的難點,突出教學的重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學生很輕松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和內涵,體現高效課堂的理念和價值追求。
二"創設情境課堂,讓學生產生學習需求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現實、有意義、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這樣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
例如,老師讓學生算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并說明用什么工具和計算方法時。學生很快就能想到用尺子先量出正方形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根據所學到的公式計算它們的周長。此時,老師非常滿意,并給予鼓勵。接著老師請大家拿出各自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讓同學們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長呢,此時學生有的皺起眉頭在思考,有的學生拿尺子在比畫……有學生說可以在尺子上滾,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最后同學們測量出了圓的周長,問題得以解決。
后來,老師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們校園內圓形花壇的周長應該怎么算呢?”在新的問題面前老辦法又一次束手無策了,于是同學們激起了第二個認識沖突。最后學生討論后想到用一根線貼著花壇圓周繞一圈,然后再量出一圈線的長度,就可以得出花園的周長。老師說:“大家可以很聰明地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圓的周長,但是還有一些圓的周長我們應該怎么計算呢?”老師邊說邊在黑板上畫用圓規畫了一個圓。學生看著黑板上畫的圓,圍又不能圍、滾又不能滾,應該怎么辦呢?于是同學們出現了第三次認識沖突,再次激起了大家強烈的求知愿望。接著老師又在黑板上用圓規畫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問學生:畫圓的時候什么變了,周長也會跟著變呢?周長和它有什么關系呢?通過實踐,同學們很快發現:圓的周長÷直徑=π,進而成功地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學們因此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同學們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后,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個圓的直徑就可以算出圓的周長。然后老師并沒有到此結束,而是又給同學們創設了第四次認知沖突,把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老師提出:“我想知道我們學校教學樓前那一棵古樹樹干的直徑該怎么辦呢?”馬上就有一個同學提出:“把樹鋸掉后再用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另一名學生站起來反對鋸古樹的做法。“那我們該怎么辦呢?”老師問道。在老師不斷地提醒和同學們認真地思考下,最后得出:用線先測出樹干的周長,再用周長÷π得出直徑。很明顯這樣的學習情境非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讓學生愛上數學。
三"專業成長,做一名高素質的教師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高素質的教師是關鍵,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一是要深刻領悟教材,為課堂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定好位,設想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給予學生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素養。二是要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三是要有效地組織教學素材,從而優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教育。四是要充滿熱情,懂得尊重學生和如何獲得學生的尊重,給學生以理解和信任。五是要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別人。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通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一定能找到一些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小記.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J].考試(高考族),2009(11)
[2]吳汝萍.在生活中凸現數學的趣味性[J].新課程(綜合版),2007(12)
[3]劉德娥.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促進學生有效學習[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8)
[4]杜芳.走進新課程做新型數學教師[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