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針對目前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職業教育應采用靈活多變的辦學模式。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周恩來的職教思想,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現狀,探析了周恩來職教思想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周恩來""職教思想""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77-02
周恩來同志作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十分重視發展我國職教事業,大力推進符合我國國情的職教改革,制定了許多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方針,并對職業教育諸多方面有著深刻的論述,形成了關于職業教育的思想體系,為中國職教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于今天職教事業的深化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
一"周恩來職教思想解析
周恩來總理在《關于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國家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培養技術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工業、農業、衛生、畜牧業、交通運輸等方面的人才服務。”他要求加強改革和發展職業學校,以培養國家建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他還指出:“只有中小學教育而沒有職業教育是不行的,要努力辦好職業教育。”周恩來同志這些關于“職教思想”的論述,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以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為依據。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促進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和神圣職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1世紀初,國家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重點。這些正是落實周恩來職教思想的重要體現。
目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迅速增長期,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科技迅猛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求不斷增強,為中國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點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迫切需要各行各業、各種層次的技術人才來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中國經濟建設培養大批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的進行,對城市建設、園林綠化、物業管理等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客觀上也為職教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二"周恩來職教思想的實踐價值
職業教育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更新教育理念,加強素質培養,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才能開創職業教育的新局面。
1.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
周恩來從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高瞻遠矚,高度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堅持用馬列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學生,他指出:“我們的教育是大眾的,是為人民服務的,這是我們教育的方向。”教育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建設服務。他多次強調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在《關于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技術學校在給學生專門技術訓練外,必須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防止因學習技術而忽視政治學習的偏向。”“要特別加強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門、學校和老師要針對學生的思想情況,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國家建設合格人才。”我們重溫周總理關于學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對于深化職教改革,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在職教中的地位,充
分發揮學校宣傳教育陣地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完善,使學生更能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變化
周恩來一生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和挫折,但他都以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努力去戰勝困難,他說過“畏難茍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磨煉,形成了周恩來穩定和樂觀的性格品質,工作始終保持樂觀、進取、穩定的情緒,剛柔并濟,靈活多變,能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周恩來對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艱苦斗爭中和面對復雜問題時表現出的過硬的心理素質也令世人敬仰,是塑造青年學生人格、加強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擺在職業學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校要堅持不懈,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體系,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增強人際交往,鍛煉意志提供更多的機會;要加強硬件投入,建設心理咨詢功能室,使心理工作場地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章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各項工作流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心理輔導員業務研討與培訓;指導大學生心理協會開展有關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等。大學生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形勢下要以周恩來的完美人格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激勵青年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3.加強體育鍛煉,強健體魄,讓學生能適應艱苦的工作需求
周恩來早就敏銳地感覺到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必須關注和重視青年學生的身體健康。”他認為:“只有身體好才能學習好,才能均衡地發展……要把體育運動和國家前途聯系起來。”“身體是學習的基礎……身體不好就不能擔負繁重的任務。一定要鍛煉身體,要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為了促進此項工作的開展,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增進學生體質的改革辦法。他說:“最重要的是鍛煉”,他提倡青少年學生要“艱苦地生活和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體質……人的體質是越鍛煉越好。生產勞動就是很好的鍛煉,對腦力勞動也是一種調劑”,要求青少年學生“要有朝氣,旺盛的斗志,頑強的精神、刻苦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就可以把身體鍛煉得更健康”。周恩來在《政務院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中指出:“要重視青年一代的健康,先做到不使健康狀況繼續下降,然后再逐漸改善,目的是為了保障學習。”他建議增加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有足夠的時間鍛煉身體。他要求政務院發通知,提倡早操和工間操,以保證學生有鍛煉身體的時間。
周恩來不但說明了體育鍛煉的意義,還提出了加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對于今天學校安排學生體育課及課外活動、社團活動都具有指導作用。
4.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能力
周恩來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只有跟具體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才有意義”,他說:“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和概括,又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不能把理論當作教條,要根據實際情況,同時實際工作要有理論的指導,才不會盲目”,因此“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周恩來同時指出:“忽視實踐,或者把實踐與理論對立,都是不對的”。他說:“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來指導我國的革命實踐,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勝利”。周恩來強調正確的理論要用它來指導實踐,如何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就需要學生到實踐中去,到社會中去“向群眾學習”“要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在科學實驗中學習,從而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
從周恩來的論述及他本人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到啟示:首先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學脫離實際的理論。其次是要勇于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發展理論、掌握理論。“教、學、做一體化”“項目化教學”等教學改革正在許多院校中蓬勃開展。最后要鼓勵學生到社會中去,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
三"貫徹周恩來職教思想的措施
1.增強校企合作,切合崗位實際進行教學改革
許多職業院校紛紛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模式,就是以就業為導向,謀求合作辦學,解決課堂教學與企業實際不適應的矛盾。周恩來關于職業教育辦學方式方面提倡“發揮企業優勢,將職業教育辦好,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與學校共同辦好職業教育,共同將人才培養好”。
2.辦學形式、招生種類、層次要多樣化
周恩來主張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招生種類、生源層次要多樣化,以適應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人才需要,他說:“除正規的技術學校外,還要舉辦技術培訓班……”,他指出:“職業學校要發動廠礦企業單位和大農場、林場辦,國家也要辦。”對于招生工作,周恩來指出要采取多元化招生,不同種類的技術學校,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招生方式,拓寬招生渠道,招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以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面對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職業院校應理解周恩來職教思想精神內涵,多層次、多種類地辦學,多渠道、多類型地招生。
3.重視繼續教育,將職業教育與成人繼續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
周恩來指出:“技術學校要適應成年人的學習要求,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他要求將成人的繼續教育與其他教育同等看待,要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成人繼續教育,以適應成年人的學習要求,適應不斷向前發展的科技水平的工作需要。現在很多學校很重視成人的繼續教育工作,積極與大學聯合辦學,提高成人的學歷層次,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進行崗位培訓、素質拓展等,要盡量拓展職業教育的途徑和空間。繼續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周恩來的職教思想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他的基本觀點極富理論性和實踐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對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啟發或借鑒意義。為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國正在對職業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新問題、新情況的層出不窮,就更需要中國的職教工作者認真學習、借鑒周恩來的職教思想,去指導我們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周恩來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趙玉濤.周恩來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4)
[3]楊立.周恩來職業教育思想的當代現實意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6)
[4]劉良業.周恩來教育改革思想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