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語文教學德育、美育的優勢,讓德育、美育教育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素質""提高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89-01
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語文應用基礎》教材在前言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衛生職業崗位要求的語文應用能力,養成自覺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呢?本人主要通過實用知識和范文的教學以及讀、寫、聽、說訓練,幫助學生實現培養目標中關于提高人際關系交往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要求;同時,通過優秀作品的教學,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和審美情趣。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德育、美育的教育優勢。語文課作為公共基礎課,其教學內容實質上包括文和道兩個方面,在落實德育、美育功能上是得天獨厚的。整套教材十個單元,其中有六個主題單元,分別為“感悟親情”“親近自然”“珍愛生命”“勵志人生”“情系和藹”“審美情思”。這六個主題單元所選用的皆為文質兼美的范文。“文以載道”,文章總要表現一定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并力圖將它們傳達給讀者。從教學實質上看,語文教學無非是文與道兩個方面。文即語言形式;道即隱含在語言形式中的人格胸襟、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文和道互為表里,在語文教學中,沒有離開語言形式的思想內容,也沒有離開思想內容的語言形式,只有文道結合,才能把美文和美德兩方面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獲得良好的語文教育效果。
一"緊貼授課內容,提煉育人目標
主題單元的文章,圍繞主題,或注重親情、學會感恩,或熱愛大自然,或善待生命、珍愛生命,或感受先賢仁人的勸勉與鼓勵,或挖掘深刻內涵,或崇尚理想,給讀者崇高、優美的感受。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學習,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圍繞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提煉其育人的目標。通過藝術形象、情境的塑造,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審美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如講授《我的母親》《感恩的心》課文,圍繞主題,培養學生感受親情、領悟親情、學會感恩的美德;閱讀《敬業與樂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要有責任心和興趣,端正職業態度。通過范文的教學,突出主題,渲染情意,使學生心理上、思想上引起共鳴,在美的享受中接受人文素質的熏陶,從而得到提升。
二"見縫插針,激發“讀”的興趣,有的放矢,陶冶情操
語文教材中往往涉及古今中外各類學科的人文知識,所以教師可以見縫插針,介紹一些跟課本有關的課外內容,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其“讀”的興趣。如講授《沁園春·長沙》時,引導學生與初中階段學的《沁園春·雪》進行對比,從而指導學生課外多閱讀毛澤東的詩詞。學習《她把護士變成天使》時,介紹南丁格爾的傳奇一生,同時介紹一些醫學家的奇聞異事與他們的著作、貢獻和地位,鼓勵學生學好扎實的專業知識……通過這些小插曲,學生在無形中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激發了他們“讀”的興趣。
三"從寫作訓練中突出德育和美育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寫作訓練,雖然寫作目的、形式、體裁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和安排寫作的題目和內容,從題目、內容、批改、評講及寫作態度上體現德育、美育功能。如感悟親情這一單元,學生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親情是父母對我們的點滴關愛,也是子女對父母力所能及的回報。要求學生打開記憶之窗,從中捕捉最能打動自己的一個個親情細節,寫成一篇作文。如學習演講稿,要求結合學校、自己的實際,寫作《文明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演講稿等。以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人或事為題材,通過文章來弘揚正氣、激勵積極向上的精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批改、評講上著重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在寫作態度上,要求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認真地構思寫作,準確地運用文字,文面規范整潔,按時完成作業,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治學態度。
四"寓德育、美育于聽說訓練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語文教材要安排一系列的聽說訓練,包括自我介紹、講故事、即席發言、口頭匯報、演講、答詢到應聘面試等形式。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訓練完成德育、美育教育。如由學生講周圍的好人好事,提供大家所關心的熱門話題讓學生即席發言、演講等。如“做好事得不到公正的評價時怎么辦?”的即席發言;“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專題演講。言為心聲,通過學生的“說”,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發現其思想癥結,及時疏通指導,努力培養其親情、愛心、是非廉恥之心,剔除自私、虛偽、兇殘的劣性,并努力發展符合社會要求、帶有時代氣息的愛國心、民族情、集體主義與協作精神,培養遵紀守法、公平競爭等品質。
總之,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準確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的指導思想,抓住課文的表現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內在聯系,發揮語文教學德育、美育的優勢,把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就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達到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