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后,太陽照射到地面的熱量開始增多,陽氣始生,但微小的陽氣尚不足以抵抗蓄積已久的陰氣,進入數九隆冬的小寒和大寒節氣,地面蓄積熱量降到最少,是一年中最冷之時。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養生關鍵是養腎防寒,多吃溫熱之品,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小寒重在保養脾胃
小寒節氣正處于“三九”天,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這個時候,體質較為虛弱的人容易病倒,或感冒或慢性疾病發作,如高血壓、哮喘、支氣管炎等。
咳喘病人往往咳嗽、咳痰較多,中醫認為內有痰濕或痰熱,所以首先宜選用清淡利濕、有助消化的食物,如陳皮粥、蘿卜汁之類,以達到健脾化痰、和胃保津的作用,然后再進滋補飲食。
小寒養生應注意避寒保暖,養腎補脾,達到健脾化痰,止咳補肺(腎)的功效,適宜的食物包括雞、鴨、蝦、魚、核桃、桂圓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和栗子等。平時可多吃一些胡蘿卜、雪里蕻、芹菜、土豆等。土豆看似平常,實際上含有很豐富的無機鹽和維生素。每天如果能吃300克的土豆,既可以提供人體一天需要量10倍以上的維生素C和3-4倍的維生素B1。土豆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葉酸和礦物質。豆類一般不含有維生素C,但如果經過發制成豆芽后,就會產生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比如黃豆芽每100克中就含有30毫克的維生素C,且胡蘿卜素可增加2倍左右,維生素B2增加2——4倍,在綠葉菜不足的冬季,都可以經常搭配食用,是既省錢又有效的做法。
大寒養生靈活多變
大寒是冬季6個節氣中的最末—個節氣。雖不像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于寒冷時期。從大寒到立春這段時間,氣候特點將由“冬藏”轉軌至“春生”,氣候可能時而冷風刺骨,時而又陣陣暖意。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中,若保養不當,很易引發疾病。對此,根據天氣變化,養生保健要隨之“轉軌”。
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另外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中醫認為,最寒冷的季節是陰邪最盛之時,人們要特別注意從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一些溫熱食物,以此抗寒、保養陽氣。常見的熱性食物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溫性食物有糯米、高粱、刀豆、薺菜、蘆筍、生姜、蔥、大蒜、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杏仁、羊肉、狗肉、雞肉、鱔魚、海參等。
在大寒節氣里,氣候一冷一熱很容易感冒。所以如果要運動的話,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后再進行戶外鍛煉。由于戶外氣溫比室內低,人的韌帶彈性和關節柔韌性都沒有之前的靈活,為避免造成運動損傷。專家建議冬天在運動前先要做一些運動前的熱身準備。也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拍打全身等,均有強身健體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