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過年要有年味,這除夕夜的團圓飯就是最濃的年味。年味是伴著研究菜譜、張羅買菜、烀肉切酸菜、剁餡包餃子一點點濃郁起來的。要想做出的美味可口團圓飯,一要濃淡適宜,二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酸、甜、苦、辣、咸的輔佐,三是在進食時,要做到味不可偏亢,過咸或過辣都會影響口感,更容易傷及五臟,于健康不利。
從中醫角度講,酸、甜、苦、辣、咸味道不同,作用也不同。比如:
酸生肝
酸:中醫講“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甜入脾
甜:中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苦生心
苦: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如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咸入腎
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后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
辣入肺
辣:中醫認為,辣入肺。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味和利健康
我們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于身體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味和三要點
要做到五味調和,一要濃淡適宜。二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酸、甜、苦、辣、咸的輔佐,配伍得宜,則飲食具有各種不同特色。三是在進食時,要做到味不可偏亢,偏亢太過,容易傷及五臟,于健康不利。
味過的害處
《素問·痹論》認為遠古時期,人們任意擇食,導致“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黃帝內經》中指出:“多食咸,則脈凝位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辣,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內胝而唇揭;多食甜,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即咸味的東西吃多了,會使流行在血脈中的血瘀滯,甚至改變顏色;苦味的東西吃多了,可使皮膚枯槁、毛發脫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會引起筋脈拘攣、爪甲干枯不榮;酸的東西吃多了,會使肌肉失去光澤、變粗變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則使骨胳疼痛、頭發脫落。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響機體健康的情況,從反面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