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時期黃河上游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經濟有較大的增長,但這一個增長并不主要表現在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改進方面,而是通過土地墾殖,也即耕地面積的擴大來實現的,與此同時,少數民族農業人口有較大的增長。為此,筆者以河湟和寧夏為重點,來做一些考察。
【關鍵詞】河湟和寧夏少數民族 土地墾殖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199-01
一 河湟地區土地墾殖的擴大
河湟地區的農業開發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無論從地理條件、氣候狀況以及人文背景看,都是一個可耕可牧的地區。因此,這里的經濟長期處在農牧業互為消長的變遷過程中。唐中葉后,經過吐蕃近百年的統治,這里牧業經濟的比重大于農業。從宋代開始,由于茶馬貿易的興盛,河湟地區的牧馬業也非常發達。明代前期,納馬番族星布于河湟各地,除河谷地帶以外,用于放牧的“茶馬草地”和“馬廠”在整個土地面積中占有明顯優勢。而且官營監苑牧場也占有廣闊的草山草場。不過,也正是從明代前期開始,河湟地區西寧、河州諸衛所方興屯田,大量屯堡屯寨出現在河湟地區。同時,河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漢族移民的高潮,他們或者墾荒自耕,或者佃種少數民族的草場草地,更直接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 寧夏地區土地墾殖的擴大
與河湟地區一樣,寧夏地區的農業開發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自漢唐以來,寧夏更以其發達的農業灌溉而著稱于世。銀川平原素稱“塞上江南”,但就明初的情形而言,畜牧業在寧夏南北各地的經濟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前所述,寧夏北部地區如靈州、花馬池及中衛一帶,就有人數眾多的蒙古內附人口(“土達”)從事畜牧業,“彼所以為生,惟饒馬牛羊諸畜耳(《明英宗實錄》卷117)”其畜產品、狩獵品往往成為寧夏貪官污吏們榨取的目標。而寧夏南部的固原地區,一方面聚居著大量蒙古族和回族人口,他們的經濟是“耕牧并舉”,而牧業更占優勢,另一方面,固原地區既有成片的宗藩牧場,還有廣闊的監苑牧場。因此,在地區經濟中,畜牧業比重大于農業。明初,楚王、慶王、韓王、肅王及黔國公沐英等都在固原建有牧場。如楚王牧場即為海剌都營(今海原縣境),肅王牧場即固原之甘州群牧所,洪武中有牧軍一千五百人之多(嘉靖《固原州志》卷一)。慶王牧場即為寧夏群牧所(今同心縣境),監苑牧場即陜西苑馬寺所屬之長樂監開城、廣寧、黑水三苑,據估計,各項牧場合計面積占到了固原地區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八十之多。
另外,寧夏南部固原一帶,其農業墾殖在明代也有一定發展。明中葉時,這里的一部分草原牧場已被辟為農田。楊一清《關中奏議》卷三“為添設馬苑營堡以便收牧事”中就指出:“查得固原衛屯田多系監牧草場改撥”。實際上,監苑牧場被官民私自開墾得就更多了。楊一清《關中奏議》卷三“為禁約侵占牧馬草場事”中就反映陜西苑馬寺所屬草場地原額有十三萬三千多頃,可到弘治時,僅余六萬六千余頃。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被“任意開墾耕種”了。清朝以后,固原地區的農業墾殖進一步擴大,光緒《平遠(今同心)縣志》卷六載:“國朝定鼎更革牧地,招民開墾”。光緒《海城(今海源)縣志》卷一載:“國朝定鼎,……更為西陲牧場聽民開墾,規模過于前代,于是,狄(道)渭(源),清(水)秦(州)流寓日繼”。大規模的墾殖,完全改變了明代牧業比重大于農業的格局。原來許多監苑牧場都變成了農田村聚。
三 明清時期土地墾殖擴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黃河上游少數民族地區土地和開墾是廣泛而深入的,耕地面積的擴大,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梢哉f,農業在這些地區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了。但是,在地處內陸腹地的黃河上游地區擴大農業墾殖,發展農業經濟,受到自然條件的嚴重制約,首先是海拔高、氣候寒冷干燥,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其次是土地大多是山地,尤其明清時期擴大開墾的耕地大多都是山地坡地,土壤貧瘠,又不利于灌溉,所以“其他俱系山田,稍遇干旱,易致荒歉”。
當然,在土地墾殖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干旱的威脅,各族農民也盡力開發水利灌溉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旱災危害。其中,如銀川平原除了繼續利用和發揮漢唐及元時已有渠道的成果和效益外,明清時期又進一步有組織地擴大灌溉體系,并完善水政制度。特別是明清前期,一方面組織人力疏通修復舊有各渠道,另一方面則投入大量人財物力開通了惠農、昌潤及大清諸渠,使黃灌區進一步擴大。由于水利的支持,銀川平原盡管受到乾隆三年大地震的巨大破壞,但其農業經濟在乾隆時期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清實錄》卷二八一),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己丑條記事稱:“寧夏富庶甲于秦隴,連歲豐收,府城積谷至三十余乃?!?/p>
參考文獻
[1]劉巽浩.中國耕作制度[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2]謝家雍.西南石漠化與生態重建[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