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他們稱之為“牙刷測試”。2011年拉里·佩奇重新擔任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之后不久,他表示希望谷歌開發更多的能夠讓每人每天至少使用兩次以上的服務,就像牙刷一樣。谷歌搜索和安卓軟件就通過了這個測試。現在,隨著近期的一系列并購,谷歌似乎打算變成一家硬件巨頭,一如它的軟件那般強大,它正在各種領域實行“牙刷測試”:從機器人到汽車再到家庭溫控。
谷歌最近的一個收購對象是Nest Labs, 一家精密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制造商。1月13日,谷歌表示將斥資32億美元以現金支付方式收購該公司。距今為止,谷歌在硬件方面的最大手筆進軍是2011年對摩托羅拉移動部門的收購,花費了125億美元。而最近幾個月,它幾乎在掃蕩機器人制造公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后者生產兩腿以及四腿能夠或走或跑的機器,叫“大狗(BigDog)”或“獵豹(Cheetah)”等名字。同時在內部工程領域,谷歌還忙于無人駕駛汽車和可穿戴設備,譬如谷歌眼鏡。

Nest公司則把谷歌帶進了家電領域,該領域正是另一家更為古老的美國企業集團——通用電氣起步的地方。通用19世紀90年代生產了第一批電扇,而后在1907年,該公司開發了全系列的家庭取暖和烹飪設備,最終成為工業和金融巨獸,如今依然在壯大。
通用的早期產品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是電力產品,這在當時還是個尚待開拓的領域。相對的,谷歌選擇的硬件業務也有個共同點——數據:通過收集和處理這些數據使得物理設備更加智能化。
不過,即便是他們有這些共同點,谷歌仍舊存在問題——它是能夠整合這些各種各樣的業務類型以成為一個更大的賺錢工程巨人,還是它正處在濫用巨資危險的邊緣呢?人們擔心,坐擁570億美元的谷歌是否出價過高?今年1月份對Nest收購的價格公布之后,公眾又是大吃一驚。摩根斯坦利估計,這一收購價相當于Nest年收入的10倍。
為什么花費如此巨資收購一家生產恒溫器這么普通的產品的公司呢?研究公司Discern Analytics的保羅·薩弗(Paul Saffo)認為,谷歌已經很善于利用搜索詞條、電子郵件和其他的渠道的數據收集來獲利了。得益于安卓和谷歌地圖等軟件,它還能從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里獲取數據。為了保持增長,同時證明該公司股票33倍的高市盈率,谷歌必須尋找更多可提供數據的設備。
因為配備了傳感器和相關軟件,Nest的恒溫控制器可以檢測家里是否有人,無人狀態下則會自動關掉加熱器,這一過程也讓該公司獲取了大量的數據。Nest的老板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就經常提及該公司在“物聯網”中占據優勢地位。物聯網是指由應用軟件、傳感器、無線網連接的各種設備所組成的網絡,可與主人及他人互動的世界。

其他的大型科技企業同樣加入了掌控聯網家庭市場的爭奪。1月份,三星發布了新型智能家庭電腦平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用一個簡單的APP控制洗衣機、電視機以及其他設備。此外,微軟、蘋果、亞馬遜也爭相涌入這一市場,相對來說,谷歌至今還是落后者。“我認為谷歌沒有意識到物聯網的發展速度將是多么驚人。”咨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蒂姆·巴加林(Tim Bajarin)說。
收購Nest不僅幫助谷歌在物聯領域的排名上跨越一大步,而且讓谷歌得到了該領域的一批一流人才。法德爾(Fadell)在蘋果公司時,帶領團隊完成了iPod的開發,他有給陳腐的產品注入新的生機的訣竅。他和那些同樣來自蘋果的同事能有助于谷歌其他硬件業務的開發,比如摩托羅拉移動。
關于它的新機器人業務,谷歌并未透露太多具體計劃,但它很可能沿用無人駕駛汽車的模式:采用一項軍事合同資助的技術,然后將之應用于消費市場。在未來,個人谷歌機器人將充當房屋管家,不斷地給Nest家庭自動平臺下達指令。
該公司旗下員工已經超過4.6萬人,對于佩奇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怎樣保證這些業務避免陷入龐大的集團機制,而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基礎設施。此前谷歌已經遇到過組織僵化問題,在重掌公司不久,佩奇便削減了大量的項目,簡化了管理模式。
Nest進入谷歌后被允許保持獨立運營,其辦公室也將分隔開來,而法德爾直接向佩奇匯報工作。另外,為了使內部硬件項目免受企業慣性影響,谷歌特意設立Google X研發室來培育這些產品,比如谷歌眼鏡和自動駕駛汽車。對于最重要的項目,谷歌還聘請有聲望的人來負責,比如谷歌機器人業務的新主管就是曾經成功引領開發了安卓系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
這種策略不失為大公司避免陷入僵化的好方法,但是為了保證成功,谷歌還需要避免其他的失誤。由于在數據隱私問題上記錄不佳,它的Nest以及其他部門將會受到隱私維權人士和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查。如果在這方面能夠贏得用戶的信心,谷歌就有可能在軟件和硬件方面找到大量的新機遇,成功通過牙刷測試并讓股東們的臉上時時洋溢著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