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際步入成年的意大利藝術家拋棄了人們在20世紀早期沉迷不已的那些東西——速度,汽車,飛機和戰爭——而代之以用單調乏味的材料創作的藝術品。煤,刺繡,粗麻布和蔬菜成了他們的畫布和畫筆。他們想通過藝術去探索日常生活并調動人類所有的感官。他們采用的材料很普通,但是他們的藝術野心卻絕不平凡。1960年代在意大利發起“貧困藝術”(Arte Povera)運動的14位藝術家成名很晚,在國際上為人所知則要到更晚的時候。但在半個世紀之后,相比同時代其他國家更為有名的同類藝術家,他們的影響顯然要更加深遠。
1980年代早期,來自意大利北部的內里奧和馬琳娜·福薩蒂(Nerio and Marina Fossatti)夫婦最早開始搜集貧困藝術運動的最佳作品。眼下他們決定將藏品出售。這次由佳士得籌備的作品既是展覽,也可出售。展品占據了以前為鹿肉畫廊(Haunch of Venison)所有的展廳的三層空間,這家當代藝術畫廊在2007年被佳士得收購。
在展出的108件作品中,以下幾件特別值得一看。
弗朗塞斯科·羅·薩維奧(Francesco Lo Savio),他在1963年自殺身亡,年僅27歲。他的作品是在一塊厚紙板上疊加了多層厚度不同的織物。然后用彩色的樹脂涂刷表面,這樣一來,他就得以創造出用光線繪畫的效果。他最成功的作品中央有一枚黑色的月亮,周圍環繞著光暈,這光暈在趨近作品邊緣的區域逐漸變暗。此次展出的是這一“濾鏡”系列中最早的一件作品,作于1959年,表明了他對馬克·羅斯科產生的影響。

阿爾伯托·布里(Alberto Burri)原本學醫,直到戰爭中于德克薩斯被俘時才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他用粗麻布縫制的布袋、木頭和塑料進行創作。他最具創意的作品則由對火的探索構成。在布里看來,作品《燃燒塑料》(Combustione Plastica,1960-61)中表現得最突出的塑料熔化、爆燃和噴發的效果,代表著戰爭對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的沖擊,這些作品也影響到了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的“火畫”。
由阿里吉耶羅·博埃迪(Alighiero Boetti)創作、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縫制完成的地圖特別受到藏家的追捧。比這更吸引人的,是一件11個小部分組成、于1974-1975年完成的作品“六種感覺”(The Six Senses)。該作品的背景是一塊深藍色的織物(每一小塊的色澤和色調都有所不同),其上放置著白色的淚滴狀物體,與之垂直的織物左側排列著一些字母,分別標出了六種感覺的名稱。
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多年致力于他著名的實驗作品——“鏡面繪畫”,其中最出色的幾件用磨光的不銹鋼制成,他在鏡面上疊加了涂有顏料的薄紙。“他和她”是皮斯托萊托于1968年創作的他和妻子的雙人肖像,當時他們新婚不久。首先映入人眼的是一組親密的造型,倆人的額頭貼在一起;他們鞋上的光澤和她手上耀眼的戒指(不銹鋼鏡面從這里穿過)會令你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觀賞這件作品。
皮諾·帕斯卡里(Pino Pascali)的“維納斯誕生”(Birth of Venus, 1964-65)是性感時代新的圖騰,這是一座穿著小比基尼的閃亮人形。這座雕塑有6英尺高,寬度也將近6英尺,它具有賈科梅蒂雕塑的那種體量,但卻充滿戲謔。比基尼是從意大利國有鐵路配備的那種粗糙的毯子裁剪而來,后面的兩個紅色的點其實是氣球。
馬里奧·默茲(Mario Merz)沉溺于數學、自然和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 of numbers)。出于對自然存在的螺旋的興趣,他經常畫蝸牛。作品“賈爾迪諾的隕石”(Meteorite in Giardino,1976)是一系列灰色的影像斑點。很少有照片能像它一樣給人帶來巨大沖擊。
盧西亞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經常做一些象征著腳的雕塑,視之為萬物的基礎。他的拋光青銅作品“腳”(Piede, 1970-71)上端還連著“腿”,表面覆蓋著經過折疊和縫合的絲綢,由此構成的神秘、發亮的柱體與下端爪子一般的腳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系列五件作品之一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并在電影和時裝領域都激發出豐富的靈感。經過半個世紀之后,那些在1967年曾經以“貧困藝術”的面貌面世的東西,如今已將其羽翼擴展到了想象力活動的一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