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美國那些精英院校是什么樣子:高聳的哥特式塔樓,格魯吉亞風格的棱角和輻條,再加上少許大型的現代主義風格斜面。這仿佛已經成了美國老牌大學的標志性拼貼。
不過,它們并非從來就是這種樣子。一百年多年前,“老牌學院”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榮譽,它們的校園里確實有很多老建筑,但那又怎么呢?后來幾股勢力(包括一些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勢力)糾結在一起,扭轉了美國學院的外觀,并造就了現代大學校園的面貌和神話。
為什么會有這種轉折?推手是誰?
歷史學家約翰·特林(John Thelin)發現,1888年時,威廉與瑪麗學院的行政人員前往弗吉尼亞州的立法機關,懇請州議會為學院提供更穩定的經費。他們認為在那個經費短缺的時代,自己的學院擁有悠久歷史(比美國建國還早),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象征,這種重要性讓它理應優先受到紓困。

但事與愿違,面對學院的懇求,州議會不為所動,決定每年只照例提供一次補助。
州議會為什么不愿意更大力度地資助學校?根據特林的觀點,他認為對州議會而言,威廉與瑪麗學院僅僅是一個提供社會服務的工具,而非什么歷史珍寶。議會對學院的主要功能預期是“培養男性白人教師,為新興公立學校提供師資力量”。
事實就是,美國的政府從來就沒有給過大學足夠的補助,而且每次撥款都要通過層層審核。所以在半個世紀后,這些老牌學院不斷強調自己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傳統、歷史價值和人文精神,并將資金來源鎖定在了捐助者和未來的學生身上。特林對此評論道:“美國最老牌的商業公司不是別人,是哈佛大學,它比任何商業公司都更悠久、更有頭腦。”
至于威廉與瑪麗學院標榜的愛國主義,或許再等幾年時機就成熟了。追溯美國愛國主義的出現,大致始于1876年美國獨立一百周年,以及此后形形色色的百年紀念。尤其是1889年喬治·華盛頓就任美國總統一百周年紀念,激勵了很多愛國組織的成立,它們做了很多工作來提高美國人對愛國主義和國家歷史的認同。
于是乎,“老牌學院”開始受到重視,但為什么是哥特風格?
在當時,美國的高等學府深受英國影響,日后的常春藤聯盟那時還是一些學院,它們意欲仿效牛津劍橋,興建圍繞大學的建筑群。但實踐中18世紀的美國學院相比英國前輩更專注學術,而且經費極為不足,它們通常沒有足夠的錢完成類似大學城的建筑群。
到19世紀,美國學院在修建新建筑時往往缺乏規劃。校友和學生的父母常常會給學校捐贈一棟新的科學樓或是博物館,但捐贈人有權指定他們欣賞的建筑師。所以在19世紀,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是不同建筑風格的大雜燴,反映了當時流行的樣式和捐助者的偏好。而巧合的是,當時主流社會又逐漸開始崇尚“哥特式”建筑了。
12世紀和13世紀的建筑師想要解決一個工程問題:如何在將墻壁負荷減至最低的同時,確保建筑結構盡可能高大。他們設計了大面積鏤空的玻璃窗和飛扶壁,使建筑物能夠更高,再加以尖頂、尖形拱門和正門的拱形裝飾,這就是最初的哥特式建筑。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希森文認為:“哥特風格的內涵在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在效仿哥特風格的同時混合了多種其他風格和特色,顯得拖泥帶水。“伊斯蘭風格、拜占庭風格,都可能會被混進去。”
而最先在美國學院掀起哥特式建筑風潮的,是布林茅爾學院。1894年這個學院委托建造了一棟新的哥特式教學樓——彭布羅克(Pembroke)大樓。這棟建筑對哥特建筑的詮釋,突然激起了其他大學的熱情,它們委任同一個設計團隊執行類似的建筑計劃。一夜之間,美國各地的校園都刮起了哥特風。
這些學校對于風格的選擇有時候也是出于某種文化符號考量。1896年,普林斯頓的董事會決定將該校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校園里所有新建建筑都將采用傳統學院式的哥特風格。普林斯頓拋棄了過去一個世紀里的雜燴風格,嚴格效仿劍橋和牛津。與此同時,該校也開始了新的大規模籌款行動。

1890年到1920年左右,美國工業家開始以龐大的捐款支持美國的高等教育,這也使得那些老牌大學有了仿效牛津劍橋改造學院的資本,而新成立的學校則更是可以將整個校園都建成哥特式風格。特林對此寫道:“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越新的學校,看起來卻越古老。”比如芝加哥大學,靠著本地中產階級的支持和洛克菲勒3500萬美元的捐款(按通貨膨脹率,這筆錢在今天約合9億美元),這所大學在芝加哥南邊奇跡般地打造了一個包含迷宮似的塔樓、石像鬼和飛扶壁的校園。
希森文表示,這種學院式哥特風格不是純粹的效仿。哥特建筑在校園的復興“既遇到了欣賞這種學院氛圍的人,也遇到了很多持反對意見的人”。當時美國大學正處在大擴張時代,但學生仍以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男性為主。在1890年代前,很多大學校長大概并不喜歡這種略顯浮夸的中世紀風格,或是怕它們看起來太“天主教”了,缺少清教的元素。
時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伍德羅·威爾遜(就是后來當了美國總統的那個威爾遜),有段現在廣為人知的關于哥特風格復興的言論:“這些新建筑物采用了都鐸式的哥特風格,借由這個簡單的方案,我們仿佛把普林斯頓的歷史增加了一千年。”引言通常到此為止,但事實上還有下文:“……僅僅是把這些線條和裝飾物加在建筑物上面,就能將每個人的觀感導向英語民族學習的傳統。”
捐助者本人欣賞的建筑師也對美國大學學院今天的樣子有很大程度的影響。愛德華·哈克尼斯是標準石油公司的繼承人之一,他在全國范圍捐贈,包括母校耶魯大學。哈克尼斯委托耶魯校友詹姆斯·羅杰斯設計修建他的大樓。羅杰斯設計出了一種混合不同國家哥特風格特征的美國式哥特建筑,并在耶魯和西北大學大量修建了這種風格的建筑。
傳說中羅杰斯為了讓他的塔樓看起來更古老,曾下令向墻面噴灑硫酸以達到歲月蝕刻的效果。當然了,事實上羅杰斯從沒干過這種事。耶魯大學的老檔案里從沒提到羅杰斯潑硫酸在石頭上的記錄,倒是有兩份資料提到羅杰斯“精心挑選石材,并且將石頭的色彩分級,從很淡到中等的色調”。或許他曾讓建筑工人往石頭上潑臟水使石頭外觀不那么光亮、不那么嶄新,但沒聽過有人潑硫酸。
美國大學校園和那些哥特式的精細裝飾,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是永恒而無瑕的,從一開始就矗立在那里的建筑。但這和事實相差太遠了,美國校園的建筑風格,是一次歷史上的突發演變,背后的動力是慈善運作,對歐洲的羨慕,還有民族主義。當然了,這些事實沒有損及那些建筑的美,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