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北京政府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結果在區域內外引發連鎖反應,圍繞相關政策和含義的討論至今熱度不減。防空識別區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刺激作用?已經有很多方面給出了解釋:宣布設立防空區域本身并不會影響地區穩定,但中國設立的識別區之所以爭議巨大,其原因在于北京將多片爭議領土納入了其中,并堅稱所有過往飛機(不只是去往中國的)都必須遵守,而且在宣布這一消息之前沒有和地區內其他國家商量。
現在,防空識別區已經設立了一段時間,分析家們轉而討論其對未來的意義所在。有些人認為,ADIZ的設立是一個信號,表明美國需要在中國面前表現得更加強勢。其他人則認為,在宣布設立ADIZ上,北京過高估計了自身的力量,而華盛頓應該允許它回到先前的政策上去。一位持此種觀點的分析家提出建議,認為要結束關于ADIZ的公開爭論,美國和中國應該嘗試在私下討論制定相關的空路規則。這種觀點中暗含了一個鮮為人關注的前提,即中國11月23日的聲明已經成為了中美關系的重要轉折點,而華盛頓應當重新選擇其應對中國崛起的方式。ADIZ的宣布和其后的事件暴露了在國際權力轉移的時期,維護和處理大國間關系的困難性。所以,如果中國和美國要繼續和平地處理兩國關系的話,就有必要梳理和解釋ADIZ引起巨大爭論的原因。

我們首先應該討論,為什么ADIZ有可能成為中美關系的轉折點。一位中國學者最近表示,防空識別區的設立也許是個信號,顯示出北京相信解放軍已經為實現在東海的領土要求作好了準備,或者事實上就是想要讓沖突升級。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國的聲明之所以能引發這么大的反響,其原因在于更為核心的宏大戰略。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設立符合北京一貫的策略,即在時機適當時宣示他們對爭議領土的主張,但是同時又在具體的形式和時機上超越了以往的做法。我們面臨的挑戰既出乎預料又違反常規,這凸顯出,中國的崛起并不是一個有待發生的長線預期,而是在當下就具備著緊迫的政策意義。
許多專家都注意到,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設立,符合北京長期主張該地區內的爭議領土的做法。中國近年來已經擴大了其對釣魚島海域的海事巡邏,并在聲明發布前的幾個月,增加了其在有關空域內的行動。在南中國海,北京在與菲律賓對峙后,自2012年起就控制著有爭議的黃巖島。之后幾個月,中國分析家們明顯地開始了對領土爭奪中的“黃巖島模式”的討論。從這種“香腸戰術”的背景中看的話,中國有關ADIZ的政策似乎已經是個相當低風險的行動了。分析家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可能會在南中國海設立第二個防空識別區。而且,自東海的ADIZ建立以來,相關水域內已經發生過一起設立中美艦船的事件。這些事實足以顯示,東海防空識別區并不意味著北京方面的新戰略。
盡管在戰略上保持著一貫性,然而11月23日的聲明仍然顯得出人意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北京先前常展示其??哲娏?,并以此測試其對相關領土的行政控制,而東海防空識別區則與此有根本不同,是一種以國際規則為基礎的挑戰方式。ADIZ不是國際法正式認可的機制,而是各主權國家自行采取的政策,并通常都得到其他國家的遵守。理論上來說,這些區域能夠減少撞機事故的風險,并提高空務的透明度和促進穩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卻加劇了區域內的變數,是因為它包含了有爭議的領土。
而且,北京的做法雖然有國際規則作基礎,但并沒有向其他國家作相應的解釋。北京事先沒有和區域內的其他國家進行討論,也沒有向他們提供相關的信息,因此與尋常的設立防空識別區的做法有所不同。
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以國際規則作基礎向現狀發起挑戰的做法,比起軍事上的挑戰有著更持久的效力,即使ADIZ還不算是國際法下的機制。如果周邊國家接受了中國宣布的防空識別區,并沒有提出異議,那么北京就可以視為自己獲得了勝利。而且,以國際規則作基礎的方式在釣魚島對峙問題上尤其意義顯著,因為日本并不承認有爭議存在。宣示防控區域或許是想迫使東京承認爭議的存在,這是海上和空中的巡邏都沒能做到的??傮w來說,中國的挑戰采取了意想不到的新形式,其影響力或許將比中國以往的嘗試更加持久。
其次,除了具體形式之外,這次挑戰的時機和節奏也很令人驚訝。北京在11月23日發布聲明時,正好趕上美國及其伊朗六方會談中的盟友正在準備宣布與伊朗的日內瓦臨時協議。北京也是會談中的一方,因此也許會寄希望于國際社會對核協議的關注,在這一時機下宣布也許可以降低各國對ADIZ的關注,以此造成既成事實。分析家們還注意到,聲明正好趕上駱家輝大使的辭職,奧巴馬總統也剛剛在幾周前剛因為政府關門而被迫取消了亞洲訪問。對北京來說,這可能是一個爭取控制的絕佳時機,外界的干涉可能降到最低。然而,正如政治心理學學者所說,不受歡迎的政策如果突然宣布出來,其激起的情緒要比一般的不被接受的政策要大得多。就后果而言,突然襲擊可能會造成多重的效果。直接的反映就是,約翰·克里和查克·黑格措辭強硬地表示了反對,B-52也飛過了這一區域。
建立ADIZ的做法在節奏上也出人意料。在黃巖島事件中,中國在與軍事上遠遜的菲律賓爭奪該島時的做法相當低調,始終注重不把美國拉到爭端中來。那次事件維持了幾個月之久,而且牽涉到美國的盟友,而華盛頓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而東海的情況截然不同:美國和日本的關系非常緊密,美國在日本部署了大量部隊,而且華盛頓已明確表示,會反對任何對日本在釣魚島的行政機構的挑戰。美國在東海的利益因而非常明確,然而中國卻突然性地宣布了防空識別區的設立。北京并沒有先在其他海域試水,而是直接就在東海發起了挑戰,全然不顧美國明顯會有的利益沖突。
這次事件符合北京既往的領土爭端戰略,同時其又表現出來驚人的方法、時機和節奏。這一切加在一起,便足以解釋,為什么東海防空識別區能夠吸引世界各地評論家如此巨大的關注。該防空識別區的執行過程也足夠驚心動魄,使人們無法把它當成無關緊要的小事。如此一來,這不僅預示著在北京提升其地位的道路上,華盛頓可能會面臨的挑戰,而且也提醒我們,中國的崛起是一個現在時的政策難題。

美國官員和區域內的其他各方都清楚地知道,主導亞洲的國家已經是中國了,而且中國有明確而詳細的時間表,來實現它的各項戰略目標。解放軍的言論顯示出,中國希望能在2020年前實現其對第一島鏈的有效控制,而且意圖在2049年中國革命百年紀念前成為發達國家。大家也很早就知道,要應對一個新崛起大國的不斷提升的目標和利益,對華盛頓及其區域內盟友來說都是困難的課題。而東海防空識別區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長遠問題已經近在眼前。
中國究竟會怎樣執行其ADIZ的各項目標,仍然是一個待解答的問題。美國會如何公開或私下地進行反制也還不太明朗?,F在,美國正寄希望于中國能回到先前的做法,并呼吁一種合乎情理的危機應對機制。不過,他們應該時刻記住這個轉折點。在未來幾年,隨著中國利益的進一步擴大,更多驚人的時機、方法和目標將會涌現在我們面前。為了維護區域內的和平與穩定,美國的回應將和中國的政策本身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