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孟加拉國在國內外的巨大爭議浪潮中,處決了先前被判處死刑的反對派“伊斯蘭大會黨”領導人阿卜杜勒·卡迪爾·莫拉。在孟加拉國的一號“國際戰爭罪法庭”上,莫拉顯然是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而他的死也象征著司法進程的重要一步。
莫拉及其伊斯蘭黨的同案人員出庭受審,是為了42年前孟加拉國的悲慘歷史。該國認為,有300萬人在那場痛苦的沖突中遇害。那場獨立戰爭中發生的死亡事件被法庭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嚴重的種族清洗”。
1947年,巴基斯坦從大英帝國的印度地區分割出來,作為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上的“家園”。然而,除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之外,這個新生國家的西部和東部卻幾無共同之處。它們被印度分割成兩片距離甚遠的地區,彼此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

孟加拉民族主義因此而崛起。孟加拉族人早在伊斯蘭教傳入該地區前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文化,他們的存在使得巴基斯坦的統一無法維系。1971年3月26日,孟加拉人民聯盟宣布國家獨立。巴基斯坦的軍事統治者們嘗試鐵腕打擊獨立派,結果卻招致印度在1971年11月插手這場沖突。不到四周后,巴基斯坦軍隊宣布向印度投降。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發生了大量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特別是巴軍在孟加拉國的一系列暴行,至今仍是該國人民的黑暗記憶。而更令很多人難以接受的,便是在獨立戰爭期間,相當一批東巴人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反對獨立,其中就包括這次審判的主角“伊斯蘭大會黨”。在獨立后的幾個月里,這些黨派都因勾結巴基斯坦軍隊而遭禁,其高級領導人紛紛躲藏起來以逃避審判。
新生的孟加拉國曾被認為是化解宗派沖突的世俗民主樂園。然而,一系列的政變和暴動改變了局勢,包括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在內的獨立運動領袖接連被害,而軍隊最終控制了全國政權。
軍事強人齊亞·拉赫曼將軍和隨后的侯賽因·穆罕默德·艾爾沙德將軍修改了憲法,廢除了建國時的世俗主義原則,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兩位將軍也都大力推動孟加拉國社會的伊斯蘭化。軍政府解除了對伊斯蘭政黨的禁令,因此大會黨得以重新進入政界。而世俗主義者們受此刺激,立刻開始呼吁對大會黨的領導人進行審判。他們的根據是這些黨派的人士與巴基斯坦相勾結,特別是“協助巴軍屠殺”。
之后的幾代政府擔心審判會揭開1971年的歷史傷口,因此始終避免進行審判。直到2010年7月29日,包括此次被處決的伊斯蘭大會黨4名高層人士被捕,關于那段歷史的清算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