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紐約客的樂評人阿列克斯·羅斯發表了名著《只余噪音》,成就了20世紀流行音樂史討論中的一部杰作。然而,該書的側重點在于古典音樂,而非流行音樂。不久后,曾做過流行樂明星的音樂記者鮑勃·斯坦利開始寫作他自己的文化史,講述現代流行音樂的故事,也就是羅斯沒怎么談的那部分。現在,斯坦利的800頁巨著《Yeah Yeah Yeah》終于面世了。這兩本書加在一起,就可算是談到了上個世紀音樂的方方面面。
斯坦利把流行音樂的起點定在1952年。那一年,百代公司開始銷售45轉唱片,Dansette生產了便攜唱機,NME雜志第一次推出了單曲排行榜。當時像Nat King Cole這樣的榜上明星還不是真正的青少年偶像,要等到1955年,新星Bill Haley才真正幫助流行音樂找到了理想的消費者:年輕人。按本書的說法,流行音樂就是年輕人的游戲。很多偉大的制作人和經紀人都是年輕人,藝人就更不用提,像比吉斯這樣的大器晚成者純屬例外。
此外,書中最重要的論述是關于英國和美國的關系。50年代,英國還沒從二戰中恢復出來,而美國正冉冉升起。直到1962年,隨著披頭士的誕生,英美又開始了兩強互動的時代——美國從英國引進了迷幻搖滾和碎拍,而英國從美國引進了迪斯科和嘻哈樂。
該書的問題在于,在網絡傳播主導社會生活的時代,斯坦利對于流行音樂的最新發展缺乏有條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