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種了一大片谷子,眼看就可以收割了,卻遭遇了一場大風,谷穗與谷穗互相磨蹭著,谷粒掉了一地。父親站在那片谷地里,對我說:秕谷吸收的營養少,分量輕,頭抬著,飽滿的谷子吸收的營養多,分量重,頭低著。遇到大風,秕谷穗子因為頭抬著,在風頭上,容易受到傷害,而飽滿的谷穗因為頭低著,在避風灣里,不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在大風中掉到地上的大部分是秕谷。多年以后,回想起這番話,忽然覺得父親像一位樸素的哲學家,他用一株谷子做教材,讓我懂得了做人要低調的道理。
有的人把人生看做一場賽跑,有的人把人生看做一場旅行。把人生看做賽跑的人,追求的是效率、名次,是一份好成績,因此,他會使出吃奶的勁往前沖。把人生看做旅行的人,追求的是閑適、散淡,是一份好心情,因此,他不會急著趕路,累了就會坐下來歇一歇。把人生看做賽跑的人,離功名利祿更近一些,離所謂的成功更近一些。把人生看做旅行的人,離真性情更近一些,離快樂更近一些。那么,該選擇賽跑呢,還是該選擇旅行?其實,兩種選擇都沒錯。選擇了賽跑,你也許會創造輝煌,但與之相伴的必然是更多的焦慮。選擇了旅行,你就可以享受從容,但與此同時,你必須接受平淡的人生。如果讓我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在我的記憶中,務農的父親是一個很果斷的人,他會毫不猶豫地掐掉南瓜蔓上的謊花,毫不猶豫地鋤掉多余的莊稼苗子,毫不猶豫地砍掉多余的棗樹枝子,毫不猶豫地間掉過于稠密的梨子。父親的一掐、一鋤、一砍、一間蘊含著刪繁就簡的道理。務農,要懂得這個道理;做人,也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腦子里有太多的想法,就像一臺電腦里有太多的文件,有的屬于垃圾文件,應該予以清除,否則,電腦運行速度就會減慢,電腦就會發熱甚至死機。有時候,我們忙得像一只只陀螺,感覺很累。那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日程安排得滿滿的,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如果我們學會做減法,減去一些花里胡哨的念頭,只保留最有意思的想法,減去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只保留最重要的事情,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由紛亂變得疏朗,由密匝變得空靈,由沉重變得輕盈,由復雜變得簡單。越簡單越幸福,越復雜越煩惱。
喜歡安靜是一種返璞歸真。世界鬧哄哄的,充滿了誘惑,誰都不想缺席,都想爭得一席之地,爭來爭去,就有人累了;累了,就有人開始反思;一反思,就有人醒了;一醒了,就有人喜歡安靜了。如此說來,喜歡安靜的人基本上都鬧騰過,都是從熱鬧中走過來的。喜歡安靜的人必然是知足的人。不羨慕,不嫉妒,不仇恨,不抱怨,不心浮氣躁,不好高騖遠,不打算呼風喚雨,不向往奢華富貴,不卑不亢,不嗔不惱。喜歡安靜的人必然喜歡獨處。燃一炷香,泡一壺茶,放一段音樂,打開一本書,或者懷念一些人,還有一些事,或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屏吸靜氣傾聽自己心跳的聲音,也許順便還聽到了花開的聲音。在這個人聲鼎沸的世界上,安靜是一種奢侈品,不是誰都能夠擁有它。我鼓勵自己,努力靠近它,爭取擁有它。
有人說,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想干什么偏偏沒法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偏偏要干什么。人生就是這么無奈。在無奈中活出一點意思來,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怎么活著才有意思?不想做什么盡量不做什么,想做什么盡量去做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觀上不想做但客觀上必須做的事情,那是責任,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單位、對社會的責任;還有一類是主觀上不想做、客觀上做也行不做也行的事情,比如那些可有可無的聚會,比如那些不咸不淡的應酬等等,這些事情,不如一筆勾銷,省略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千方百計去做,盡早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做得越多,你會感到越有意思。所以,有條件做的事情,不要等,等久了,時過境遷,你也許就沒興趣了,這樣,你的人生就少了一點意思。暫時沒條件做的事情,創造條件去做,只要你想,夢想就有可能照亮現實。最怕的是,一個人沒有想做的事情,那就無藥可救了。當然,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必須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這便是我對自由的理解。
生命需要向上的力量,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力量,即便有,也未必自始至終都有。一個時期,我失去了向上的動力,甚至覺得生活沒多大意思,直到無意間,在電視上、網絡上看了一些不幸的人生故事,我的心氣才恢復到正常狀態。總以為自己見的人多了,經的事多了,再也不會輕易被什么人、什么事感動,但是,我居然被身患重病的馮瑩、無臂女孩楊佩、拾荒者符凡迪、獨腿舞者李東力、孤兒烏達木、用野草充饑的男孩楊六斤等人感動得一塌糊涂。他們都是苦命人,都遭遇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他們對待苦難的態度讓人欽佩不已!他們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艾自憐,而是無比淡定、無比冷靜;在他們臉上看不到烏云,只能看到燦爛的陽光;他們沒有悲觀厭世,而是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沒有向命運妥協,而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他們沒有被巨大的苦難擊垮,反而在苦難中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直擊人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他們,就是樂觀;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他們,就是一股勢不可擋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人生在世,誰都不想遭遇苦難,但是萬一不幸遭遇了,會有兩種不同的結局,悲觀者十有八九會被苦難摧毀,樂觀者則會在苦難中變得日漸厚重起來。苦難一旦被超越,就會變成營養品,變成生命的鈣片。說真的,每當我遇到困難、遇到麻煩的時候,每當我感到無力、無助、無聊、無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他們,內心就會充滿力量。
在麗江的行程即將結束。一大早送走去昆明的隊友,在客棧睡了一個懶覺,然后一個人去束河古鎮淘寶。淘得三四罐滇紅茶、五六本介紹麗江慢生活的書、七八張麗江原創音樂碟。之后,在一家叫做“啡語”的咖啡音樂廳落座,花30塊錢買了一杯云南小粒咖啡,還有一下午略顯頹廢但讓人舒服到骨頭酥軟的休閑時光。咖啡廳的人誰也不知道我是誰,誰也不知道我從哪里來。那個下午,我把自己徹頭徹尾泡在咖啡中,泡在音樂中,整個人就像一粒泡在水里的糖,不知不覺中就被溶化了,就找不到平時那個自己了。我也許會懷念這一杯咖啡,也許會在今后的某一天,再一次來到這里,靜靜地尋找這段逝去的時光。其實,行走的美好不完全在于欣賞美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摘下平時戴的那副面具,靜靜地享受無憂無慮的時光才是更美好的事情。在“啡語”,我告訴自己,作為一名公務員,開會、下鄉、接待客人、落實紅頭文件是必需的,而且必須是一種常態,所謂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同時,我也告訴自己,喝咖啡、聽音樂、曬太陽,冥想、靜坐、甚至發呆是必要的,因為人要活得有趣一點。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奢望榮華富貴的物質生活,但我渴望心靈的自由、寧靜、豐富和輕盈。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個特別愜意的下午。那是幾年前的一個秋天,我獨自一人在沈陽看病的時候,忙里偷閑,隨一個旅行團去遼陽縣弓長嶺鎮泡溫泉。溫泉池子都在室外,溫泉邊還有一些秋千和搖椅。十幾個池子逐一泡過以后,人變得軟綿綿的,懶洋洋的。我把自己擱在一個秋千上,蕩來蕩去,像個孩子一樣,找回了童年的感覺。秋千蕩膩了,我又把自己擱在一把搖椅上,閉著眼睛,搖來搖去,像一個閑來無事的老頭子。那個下午,我渾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徹底放松了,感覺非常愜意。那份愜意,不完全在于溫泉,還在于秋千和搖椅,在于初秋的陽光和微風,更在于我的“目中無人”。因為周圍沒有一個熟人,我不用裝模作樣,不用注意自己的所謂形象,不用擺出一副臭架子,可以擺脫平時所有的束縛,穿著泳衣,沐浴在陽光中,沉醉在秋風里。深深地懷念那個無拘無束的、無比愜意的下午。之所以懷念,是因為美好,可惜如此美好的下午實在太少了。我在想,如果能把那個愜意的下午變成一粒種子,種在胸膛上,該有多好!
我特別喜歡“隨緣”這個詞。早在10年前,我就請人寫了“隨緣是福”四個大字,掛在辦公室最醒目的位置,抬頭可見。我理解,于人,聚散由之即為隨緣,于事,因時順勢即為隨緣。與人相處,只要自己以誠相待,問心無愧,別人用什么態度對你都無所謂,遠離你的不必惋惜,走近你的要好好珍惜。關于這一點,梁實秋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非常精妙的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不管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在這里,你走,是一種緣;你來,是另一種緣。你走也罷,你來也好,隨緣就行。做事的時候,有個明確的方向十分重要,但不一定非得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記得一位名人曾經用打靶闡釋過這個道理。必須把朝著靶心打作為努力的方向,但是你如果要求自己必須打到十環或者八環,你就會緊張、有壓力,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失落、懊惱。相反,如果你給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往靶心打,打到幾環算幾環,就會輕松得多,即便偶爾脫靶了,你也會告訴自己,脫靶就脫靶了,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這里,打中十環,是一種緣;脫靶,是另一種緣。打中十環也好,脫靶也罷,隨緣即為智者。
“淡定”有兩層意思,一是淡泊,二是有定力。所謂淡泊,就是對官位、權力、金錢和名望看得輕,對自由、閑適、高雅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看得重。對官位、權力、金錢、名望看得輕,不等于對它們有仇,這些東西有了當然比沒有好,但沒必要日謀夜算,甚至不擇手段,最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所謂有定力,就是不輕易動搖。為什么不輕易動搖?因為他有成熟的、穩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他非常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最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因為他會堅定不移地聽從內心的呼喚,創造條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在做事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他在自己營造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幸福。因為他崇尚簡約、散淡的生活,面對別人的功成名就和所謂的富貴生活,心理不會失衡,不會羨慕嫉妒恨。因為他義無反顧地愛上了清風白云,愛上了真水無香的淡泊人生。
尊嚴是人的臉,踐踏尊嚴就等于打臉。最可恨、最可憐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臉。最常見的有這么幾種打法:一種是占人便宜。公家的、個人的都要占,大便宜、小便宜都不嫌,他不知道占了便宜,就會丟了尊嚴,或者明知會丟了尊嚴,也要占點便宜。一種是亂求人。動不動就開口求人,大事求人,小事也求人,關系好的敢開口,關系一般的也敢開口,別人幫了忙不知道感恩,別人不幫忙也不覺得丟面子,他除了知道廣種薄收,還知道東方不亮西方亮,唯獨不知道人情也是債,或者知道也裝不知道,反正虱子多了不咬人。還有一種是阿諛奉承。對比自己金錢多的人、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比自己名氣大的人低三下四、拍拍打打,有時候難免熱臉捂人家的冷屁股,自討沒趣、自取其辱,即便如此,也心甘情愿。有道是,打人不打臉,可偏偏有人要打自己的臉。只是,被自己打過的臉,還能叫做臉嗎?
做官可以算一種成功,發財也可以算一種成功,出名同樣可以算一種成功,這其中任何一種成功都是很多人向往的。但是如果放在更大的參照系上看待這些成功,它們都是小的成功、片面的成功、有缺憾的成功。實際上,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屁股底下有一把多大的椅子,不是銀行卡上有一串多長的數字,也不是在社會上有多大的名氣,而是能夠擺脫所有羈絆,努力做真實的自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這是作家周國平先生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周國平先生屬于智者,屬于大智者!當然,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很強的能力,更需要獨立的人格和超常的勇氣。所以,世上真正的成功者其實并不多,明明白白走在成功路上的人也很少。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那么,即便做不了真正的成功者,至少會有一個明確的、引導我們前進的正確方向。有了這個方向,面對燈紅酒綠的世界,就不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選自《延河》2014年第8期(作者地址:718299陜西省吳堡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