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鹍剛進入雕塑系學習的初期,就以敏感、懷疑的特質引起我的注意。幾年下來,這種敏感度和質疑能力成為一種良性的營養來源,慢慢滋潤著童鹍成長,并給予他更多的表達自由度。他可以完全不理會傳統學院教育體系所能提供的“安全感”,而把自己置身于嘻嘻哈哈的自由表達狀態,無拘無束,甚至是百無聊賴的嘟囔。我認為他這種狀態可以成為低年級學生中的一個另類榜樣,給那些視創作為畏途、背負沉重思想負擔的學霸們的聰明腦袋減減壓。期待童鹍在這種“輕裝”、“無負重”前行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創作思維和個人意識的提純和升華,實現更高層次的、收放自如的自由。
藝術家自述
我最近的作品主要是裝置《撞ji》和一些生活里行為的作品。為了讓那只一捏會慘叫的玩具雞不斷發出它本身的叫聲,我做了一個可以不斷撞擊它的機器裝置,并且在最前端接觸點上裝上了一個被砍掉的小飛機頭,飛機頭伴著后方的機器運轉聲不斷撞向雞的屁股,現場叫聲很慘,旁邊有個儀器記錄叫的次數,基本上一周可以叫10萬聲。作為一只玩具雞,它的慘叫也代表了很多聲音,很慘也很滑稽,無形中好像是把一些生活里感到的無奈和壓力叫出來。
而更多的時候則沒辦法,感到無助,我也更希望大家能從現場叫聲中聽到什么,這個比較重要。
01-02
撞ji
綜合材料:慘叫雞、丁板、往復式伸縮電機、玩具飛機等
尺寸不定
2013
童 鹍
1990出生于長沙
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第三工作室
展覽
2014M50新銳青年藝術家年度展 M50美術館 上海
2013西上·下鄉 通道畫廊 北京
涌動 通道畫廊 北京
“2013年度大韻雕塑創作獎 ”最佳作品 新通道畫廊 北京
央美工作室教學案例展 央美地下畫廊 北京
走進公眾雕塑展 東站畫廊 北京
2012門內·門外:雕塑展 地下展廳畫廊 北京
廣州大學生藝術博覽會 廣州藝術展覽館 廣州
2011博寶:青年藝術展 北京
程辰走過一條嘗試多種材料及觀念藝術的創作之路,并以充沛的個人情緒介入材料對話。這種個人情緒無形中抑制了語言形式的獨立性,說明在他早期的創作思維當中存在著一個不小的“我”:“我”的經歷、“我”的感受、“我”的體驗……等等。直到他研究生畢業創作《會呼吸的鐵柜》(又名《以前》)、《冰河世紀》等系列作品出現,那個攔路的“我”開始消遁,觀念和材料所構建的形式語言反而更加飽滿、層次分明地凸顯出來,更讓人回味。其實在創作中,藝術家的個人意識根本不可能完全消失,只是隨著經驗的增加,藝術家在表達“我”的時候,分寸拿捏得更加恰當。
藝術家自述
作品《red》和《green》選用霓虹燈管這個“老派”的材料來制作,用紅色的燈管反復書寫“綠色”這個英文單詞,用綠色的燈管反復書寫“紅色”這個英文單詞。在作品的形式、內容和名稱三者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這些矛盾環環相扣,卻又能自圓其說;這一切沒有任何交集卻又能融合在一起,我想凸顯這些矛盾和裂縫,對文化和藝術而言,有了裂縫才會有新的可能。《冰河世紀》系列延續了我研究生畢業創作《情緣》的制作手法。該系列作品高約2米,用高強度制冷設備把古代觀音造像冰封于玻璃冷柜之中,觀音像表面均勻布滿厚厚的冰晶,冰清玉潔卻寒氣逼人。我一直關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系,也一直在思索著這個看似廣闊,實則狹隘,甚至在現代生活中水火不容的縫隙。我用制冷設備將觀音造像冰封,希望觀眾可以和我一起嘗試窺探和思考那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邊緣化的完美世界。
程 辰
1983出生于江蘇徐州
2007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
2012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隋建國工作室,獲碩士學位
現工作于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展覽
2013文脈當代:2013中國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
西安美術館 西安
2012印記矩陣:超媒介影像環境展 地壇公園 北京
北京國際光影裝置藝術展 石景山綠色廣場 北京
從南京出發:困頓與延伸 三川當代美術館 南京
春寒 龍德軒當代藝術館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素描展 帕特森大學美術館 新澤西州 美國
孫博的近作是光影裝置,用精心和刻意去描摹日常生活的偶然景象,物質和圖像的不確定性是孫博作品中耐人尋味的地方,含蓄、內斂、安靜的作品氣質與本人如出一轍。孫博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跟傳統展開一種對話,比如演繹禪宗的思想方法。顯然,孫博更加在意自己作品中的文化“所指”,但引起我興趣的卻是他自身的語言“能指”—即作品中物質和圖像的不確定性及其所構成的意味。其中,以心意和手段之實來營造幻想之虛所造成的反差大小,將直接外化為語言力度的強弱不同。這或許是孫博接下來要面對的取舍。
藝術家自述
與傳統繪畫語言及觀念的對話是我創作的主線:在作品《問影》中,我用現成品和光影投射出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形式。筆墨與光影的轉換,在當下視覺經驗與傳統審美經驗之間建立起一種奇妙的關聯。由100根竹子構成的作品《閃念》有感于梁楷的《六祖斫竹圖》。光線穿過空竹,將禪定佛的形象投射在空間中,佛教的空性觀念與竹子的中空結構形成了一對富于藝術張力的視覺符號。
孫 博
1983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
2007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學士學位
2010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交換留學
2013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獲碩士學位
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展覽
2013沒有天空的城市:青年當代藝術展 元典美術館 北京
SURGE Art藝起 三里屯橙色大廳 北京
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2013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
新風景II 季節畫廊 北京
2012“年輕力量”第三回展 環鐵時代美術館 北京
2011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和而不同”實驗藝術文獻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
2010東方色彩 中國意象:巖彩作品展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廣州
2009“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大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
現代藝術DRAWING展-景-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 東京 日本
第五屆拉丁美洲雙年展 庫里蒂巴 巴西
懷云·祈石·夢丹碩 平畫廊 臺北
田野冬雪的作品一看可知是中規中矩的學生樣式,樸素的材料運用是絕大多數學生在創作起步階段的常態,陶瓷和剪紙所模擬出來的物像也了無驚奇之處。但我認為在田野冬雪這種樸素、本分的敘述方式背后,是藝術新人逐步把藝術思考、藝術表達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來使自己適應的努力。學生創作一旦進入主動狀態,就等于具備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必須擁有的創造和表達自覺性。只有把創造永遠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把表達的需要放在與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存需要等同位置的人,才能在日積月累的磨練中,完成自我的蛻變。
藝術家自述
對于創作而言,我目前關注的是如何找到直接的語言和合適的材料表達人與自然的融合。我希望可以懷著對簡單和純粹的愿望,找到自在的藝術語言。令我感動的藝術創作過程是對于關注生命和自然關系的實踐,這也是一個找尋自我的過程。尋找創作的語言也是在不斷挖掘自己新的視覺身份。我喜歡嘗試不同的材料,更喜歡相對原始的材料。我認為做藝術的過程和體會自然的過程是同步的,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熱愛。我喜歡長時間的行走,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試圖與蘊含在自然萬物中的力量碰觸。近期做的雕塑《八月印象》和剪紙《五十七公里》都是通過行走再回歸到創作的過程。希望保持一種在路上的狀態繼續下去。
田野冬雪
1992出生于成都
2011至今 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
展覽
2013中央美術學院年度優秀作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展廳 北京
2012大韻雕塑創作展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展廳 北京
景德鎮之行創作展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通道畫廊 北京
2011春季寫生展 中央美術學院展廳 北京
跳動的脈搏創作展 中央美術學院地下展廳 北京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作品捐贈收藏作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展廳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