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有益于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深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育部新頒布的《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已把“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列入中學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之中。如何提高學生對中外語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對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深透談點看法。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文化深透的內容要作必要的取舍。基于此,我認為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深透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⑴ 干擾言語交際的文化因素,如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范作用,話題的選擇,禁忌語和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等。
⑵ 非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如手勢、體態、衣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觀念等等。
⑶ 詞語的文化內涵,如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
⑷ 通過課文學習,接觸和了解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
⑸ 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如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以及語言的表達方式等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深透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其是否能與語言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下分別從詞匯、對話、語篇、語法教學幾個方面談談中學英語文化深透的課堂教學策略。
1 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于這一類詞語,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英漢文化比較,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而“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是統一的概念(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其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此外,以《圣經》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園)來指代漢語的“世外桃園”,以Shylock( 夏洛克)來比喻“狡詐者,守財奴”,以strong as a horse來表示“氣壯如牛”,…諸如此類的成語、典故和短語,都是英語民族生產、生活、宗教、文藝的反映,只有將它們放在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 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3 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4 讓學生體會文化對語法的影響
語法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小結,它揭示了連字成詞、組詞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規律。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各異。英語注重運用各種連接手段達到句子結構和邏輯上的完美,如要表達“他是我的一個朋友”,不能說“He's my a friend”,而應該說“He's a friend of mine”,雙重所有格準確地體現了“他”與“我的朋友們”之間的部分關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看到if,兩句的語法關系便了然于胸。漢語則未必如此,“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毛澤東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連串動詞的堆砌,幾個短句之間無連接詞語,但其上下文的語意使它們自然地融為一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對于學習英語語法,減少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的錯誤是有幫助的。
上述課堂教學策略僅僅是粗淺的嘗試,是很不成熟的。目前,對中學英語文化深透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教學大綱和《教參》中在這方面還缺乏具體的指導和要求。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們相信,只要廣大英語教師和外語工作者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斷探索和實踐,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學生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