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的指導下,對中醫課程綜合改革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與原則,制訂出中醫臨床課程綜合改革的初期方案,為新醫改時期中醫藥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課程綜合改革 中醫藥教育 人才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16-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文件的頒布實施,給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中醫學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全面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以下簡稱《標準》)精神的指導下,陜西中醫學院通過對中醫藥臨床人才素質結構的分析,以及對未來中醫藥課程改革趨勢的判斷下,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強化中醫思維、注重臨床實踐、加強通識教育,對中醫臨床課程綜合化改革進行研究,設置了科學化與人文化兼顧、社會化和個性化統一、多元化和統一性結合、分科與綜合并存的新的中醫臨床綜合課程。
一 中醫院校實施課程綜合改革的背景
課程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結合中醫人才的培養特點和社會對綜合性中醫人才的需求,對中醫臨床課程的綜合性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1.中醫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過去的50多年里,高等中醫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其規模、質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衛生服務需求、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從總體情況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1)中醫畢業生的“三不”,即中醫文化底蘊不足,專業思想不牢固;中醫思維能力不強,西化傾向嚴重;中醫基礎理論不扎實,臨床環節薄弱。(2)中醫課程教學體系的“四重四輕”,即課程體系設計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輕基礎;重共性,輕個性;重科學,輕人文。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高等中醫教育的發展,也無法滿足中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在轉變教育觀念、了解社會對中醫藥高級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上,高等中醫院校必須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從不同層面對現行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2.中醫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
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為發展目標的中醫高等教育,面對世界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趨勢,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中醫學學科內涵的外延性不斷發展,這使得中醫人才培養既要尊重學科發展的傳統,又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以及相關學科相互融合、滲透的內在要求,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調整。(2)人的健康、保健與社會文化因素關系密切,人口老化、環境污染、疾病譜和死亡譜的改變都要求人們從社會、文化角度去探討、解決這些問題。(3)日益增長的社會醫療衛生保健需求使醫療服務的對象、內容、范圍和形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服務的對象由原來的少數個體逐步擴大到群體、社區乃至全社會;服務的場所由院內擴大到社區;服務的內容也由原來的生理方面擴展到社會、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醫學模式;服務的形式由原來的以醫療為中心轉變為預防、保健、醫療等的全面綜合,進一步突出了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這就對醫學人才和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西方現代醫學與中醫傳統醫學全方位的滲透、融合,促使高等中醫教育必須在堅守傳統醫學體系,發揚中醫特色與選擇性接受西方醫學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 中醫院校課程綜合改革的初步探索
高等中醫教育質量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于中醫院校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種必然聯系揭示了課程和教學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012年以來,我校陸續出臺《陜西中醫學院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方案》和圍繞該文件精神頒布的覆蓋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其他子方案。其中,課程綜合改革項目被作為學校今后工作的重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源泉和動力。在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教育改革實踐取得較好效果的前提下,傳統的高等中醫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在理念和制度等宏觀層面以及課程各要素等微觀層面,都要隨之變革。
1.宏觀政策導向——課程綜合改革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標準中明確指出,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院系應該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整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成功的實踐活動需要先進的理論進行指導和制度保障。因此,我校貫徹相關文件精神,制定正確的教育改革政策指導改革活動。《陜西中醫學院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方案》《陜西中醫學院校級課程綜合改革項目申報》《陜西中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等文件,從宏觀上為改革確立了總體目標和根本任務,對改革推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經費問題、人
——————————————————————————
* 基金項目:陜西公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3BZ47)
員安排問題、獎勵措施等給予制度上的保障,推進課程改革與學校其他教學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在此前提下,學校今年已經啟動30門校級綜合改革課程試點,計劃三年內校級綜合改革課程達到100門。
2.微觀要素改革——課程綜合改革的實踐操作
中醫課程綜合改革是在保持各學科知識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課程內容、課程形式的統一調整和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改革等,將具有內在邏輯和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統一調整在一起,幫助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形成關于中醫的整體性認識和全息觀念,養成科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一種課程模式。這是課程綜合改革的核心環節,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是中醫課程綜合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它直接影響到中醫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結合多年中醫教學實踐,通過對我校現行中醫學課程體系特點的研究分析,在總結了歷次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初步設想。其內容包括:(1)對課程目標進行重新定義。首先,中醫院校課程目標必須與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對中醫院校來說,就是要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其次,根據不同課程,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和設計的具體層次應該有所不同,但都應該注重課程計劃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體現加強基礎、提高能力、注重素質、發展個性的原則,注意對中醫人才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提高中醫專業素養的同時,協調各學科知識關聯性,強調人的全面發展。(2)建立以中醫核心課程為主線,以人文、社科和西醫課程為輔的綜合課程體系。這種課程綜合體系不僅僅應該在中醫教育先期共同學習基礎課程階段實施,在后期專業化階段和臨床實踐階段也應該逐步實施。
第二,課程內容改革。這一部分改革至少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中醫基礎理論內容的整合。課程綜合不單單是將關聯課程的內容機械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為了彌補單門學科課程的缺陷,避免人為地將知識內在邏輯性割裂而提出來的,其目的是在加強相關學科聯系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學習和理解知識的真正意義,在了解各門學科知識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獲得對知識的整體印象。因此,哪些課程可以進行綜合,應該如何進行綜合,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2)中醫臨床實踐內容的整合。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中比較特殊的內容,在中醫教育“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理念的推動下,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凸顯中醫特色,如何將師承傳統廣泛應用于中醫教學實踐中,同樣需要我們斟酌。(3)開設中醫基礎與中醫臨床實踐相融合的創新性課程。標準中指出,“實踐教學應該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供平臺并有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因此,在保證學生基礎理論扎實的前提下,如何將師承模式大規模地運用到中醫學教育教學中,開設專門的課程,讓學生邊學邊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為培養創新性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是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的調整而不斷探索和創新的。(1)根據課程綜合改革的指導思想和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方法的組合,嘗試為每一門綜合課程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2)教學方法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積極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認識到教學改革只有通過學生和教師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成功。以課程為橋梁,加強學生和教師的溝通,在改革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發展程度,積極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3.評價體系監控——課程綜合改革的檢驗環節
教育教學活動最終是以人才培養質量來實現的。對課程的評價應該包含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當中,并與之動態結合起來,才能客觀地針對課程綜合改革的效果進行檢驗。對綜合課程的評價應該在一般課程評價模式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目標評價模式和發展評價模式,有效地檢驗課程實施效果,也為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三 中醫院校課程綜合改革工作的展望
因為課程綜合改革包含的課程多、內容復雜、涉及的教師和院系也比較多,因此,課程綜合改革任重而道遠。在總結階段性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推進課程綜合改革進程,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1.優化課程結構
在構建以中醫核心課程為主線,以人文、社科和西醫課程為輔的綜合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實施新的教學計劃、重新制定新的選課原則和學分標準,將課程綜合改革落到實處。
2.推進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進程
積極推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改革,按照資源共享的技術標準,對已建設的各級精品課程和雙語示范課程進行升級改造。一定的專業和學科中開展“綜合課程精品課程”的初步建設。
3.深化課程綜合改革的理論研究
進一步開展關于中醫課程教育內容、方法的理論研究,探討這些內容與方法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機制發揮作用,影響受教育者。研究課程綜合改革是如何對中醫人才的培養產生作用的,以及作用的大小和方式等。
4.加強教材建設,編寫新型教材
根據課程綜合改革的需要,設立教材建設專項基金,積極鼓勵一線教師參與編寫行業規劃教材,組織編寫出版具有學校辦學特色的綜合課程教材。
參考文獻
[1]郭永松、呂世亭.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改革研究報告[J].醫學教育,20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