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智能車競賽的背景、開展現狀及其在學校中的組織與培訓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對解決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飛思卡爾 智能車 組織與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99-01
本文以筆者所在的學院智能車競賽組織工作為背景,對智能車競賽的組織、培訓、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對解決措施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簡介
“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以智能汽車為研究對象的創意性科技競賽。該競賽起源于韓國,參賽隊伍需要以飛思卡爾公司出品的單片機為控制核心,制作一個能夠自主識別路徑的智能車,在專門設計的跑道上自動識別道路行駛,最快跑完全程而沒有沖出跑道并且技術報告評分較高為獲勝者。
二 智能汽車競賽在我校開展的現狀
筆者所在的瓊州學院自2011年開始組織在校學生參與該項賽事,至今已組織參加了三屆。在學校領導的重視與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在賽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參加華南賽區的比賽共獲得二等獎7組、三等獎10組、優秀獎1組。每屆比賽,智能車項目組都會周密組織并積極動員主要是電子信息相關專業學生參與,并通過培訓與校內賽的形式培養與選拔參賽選手。通過組織歷屆競賽,充分調動了我校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們的科研素質和團隊精神,符合我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
三 智能汽車競賽組織與培訓思路
1.前期組織與動員
第一,成立由指導教師與學生社團(電子愛好者協會)組成智能汽車競賽項目組。對組織任務進行分工。
第二,由電子愛好者社團發動成員面向學院學生尤其是新生通過海報、社團活動、網絡等途徑進行賽事宣傳,吸引學生的參與并激發他們對于專業學習的興趣。
第三,組織學生報名組隊,并在學年第一個學期期末召開智能汽車競賽的動員大會,由指導教師對大賽規則、比賽日程以及假期所要查閱的資料進行介紹與布置,明確參賽學生的責任與義務,并播放宣傳視頻和邀請歷屆參賽選手致辭,鼓勵新生不畏困難勇創佳績。
2.競賽培訓與參賽隊員選拔
第一,賽前培訓。在學年的第二個學期開始,由指導教師對參賽學生分發相關器材并進行培訓,培訓為期兩個月左右。賽前培訓一般包括兩個方向:對老隊員進行技術研發的安排以及對新隊員以講座的形式進行競賽相關的技術輔導,并采用“以老帶新”“寬進嚴出”的培訓方式。在新隊員的技術講座方面,遵循由易到難、由單獨模塊到整車系統、理論講授與實際操作結合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智能車設計的要點,并具備一定的軟硬件開發能力與團隊協作的意識。最終讓所有組別的智能車能夠根據比賽要求在賽道上循跡行駛,且參賽隊員能夠通過軟硬件的改造,使賽車的運行的速度與穩定程度加強。輔導流程如下圖所示。
賽前輔導流程圖
第二,校內賽的組織。為了對參賽隊員進行選拔,并向全校推廣并宣傳智能車賽事,校內培訓完成之后,就要進行組織參賽隊員進行校內比賽。校內賽的規則與流程參照正式賽區比賽。比賽期間安排學生社團組成“賽道組”、“仲裁組”、“記錄組”等小組規范執行比賽流程,并組織在校學生觀看,增加比賽的觀賞性與參與感。
第三,隊員選拔與賽區賽的準備。校內賽之后,指導老師根據參賽隊伍的比賽成績與培訓時的表現最終選拔出18名選手組成的6支隊伍準備下一階段參加華南賽區的比賽。隊伍組合遵循新老結合、特長分工明確的原則,并杜絕出現持觀望態度、心理素質較差、責任心不強的隊員,并選拔部分學生組成第二梯隊,為來年的比賽積累經驗。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中集中力量對賽區賽進行準備。在正式參加賽區賽之前,進行模擬比賽環境演練,對比賽策略、發車選手進行安排。
3.取得的成果
通過在筆者所在學院舉辦組織參與的歷屆智能車比賽,極大地推動了參賽學生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增強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能力與鉆研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與責任心;增強了學校和學生與外界的交流,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也為學生開闊了視野。
四 結束語
本文以筆者所在的學院智能車競賽組織工作為背景。討論智能車競賽組織與培訓模式的效果與起到的積極作用,指出了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
參考文獻
[1]卓晴、黃開勝、邵貝貝.學做智能車——挑戰“飛思卡爾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2]程磊、吳懷宇、熊凌等.結合智能汽車競賽活動的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S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