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現狀,結合公平與效率、需要層次等理論,分析了發展性資助模式存在的困境,探索了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中精神激勵引導、資助育人主體、資源配置優化、個性化資助需求的對策,優化了適應貧困生發展的資助模式的建構。
【關鍵詞】貧困生 發展性資助 激勵引導 需求決策 資助模式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55-02
貧困生的發展是貧困生資助的本質屬性,發展性資助模式是體現發展性資助理念的主要載體,是實現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管理的關鍵要素,是構建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管理體系的技術核心。優化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資助模式的建構是開展貧困生資助管理的重要基礎,對資助決策有關鍵性意義。
一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的定義
貧困生資助模式的定義:“指特定貧困生資助理念主導下的一種形式簡約、結構明晰、可資效仿的貧困生資助范型”,從激勵的視角看,發展性資助的定義,“是指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由學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經費支持與指導并進行結果考核,促進學生發展目標實現的資助”,筆者認為,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的定義是:“學校著眼于貧困生發展,建立在由學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貧困生資助決策方法,將保障性資助與發展性資助方式結合后,運用‘立體式’資助模式,實現高等教育公平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的現狀
當前國內高校都在對發展性資助工作進行探索,對發展性資助的理念與內涵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對于發展性資助理念有一定的實踐,現行的資助方式一般是保障性與發展性資助方式“單線”或“雙線”的發展,其中,保障性資助方式包含了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助困型勤工助學、生活補助、困難補助等保障學生基本生活的直接資助項目,基本上高校均以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為參考依據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最低生活保障,其缺陷是,若缺乏引導容易導致學生形成“等、拿、靠、要”的惰性思想,失去了保障性資助的育人功能。其優點是:能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后顧之憂,可以基本完成學業;發展性資助方式包含了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能力型勤工助學、學習型基金、能力型基金等間接資助項目。其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廣泛資助,保障全體學生發展的可能,存在的優點是可以努力實現資助公平最大化與資助效率最大化。
高校基本實現了發展性資助方式與保障性資助方式,實行較多的是“單線”發展,而不是“雙線”發展,更不是“立體式”發展,發展性資助方式必須與保障性資助方式相輔相成,且要綜合運用科學的發展性模式,在保障貧困生正常學業的同時,促進貧困生發展目標與普通學生發展目標相同,實現貧困生發展的可能,最終達到資助公平與資助效率的均衡。
三 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存在的困境
1.精神激勵引導淡薄
資助的過程是育人的過程,高校的資助行為與社會的救助行為是不同的,從保障性資助到發展性資助,都應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完成學生社會化過程。當前,大部分高校都實行的是“單線”資助方式,缺乏對貧困生的激勵與引導,不能做到保障性資助、發展性資助與精神資助三者的“立體”結合。
2.資助育人主體不對稱
資助模式的構建需要確保“需要資助”的學生獲得保障性資助,實現教育資助公平。“值得資助學生”應獲得發展性資助,實現教育資助效率公平,使值得資助的學生從資助體系中獲得更多、更好的資助。杜絕當前高校不科學的決策方位,一廂情愿地對貧困生進行資助,錯位的資助方式導致錯位的資助效果,不能建立公平與效率兼顧的資助模式。
3.資源配置優化欠缺
資助資源包含了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在分配中缺乏資助資金管理制度,部分高校不能嚴格按照文件規定的執行資助資金進行分配。軟件資源的分配,部分高校不能整合部門之間資源,負責勤貸助學的部門往往不是按要求設置為分管領導直接分管的部門,而是部門的科室,就科室的行政權限,往往不能整合校內評優評先、心理指導、就業指導等各項軟指導,往往不能系統、全面地實現各階段的教育與引導。
4.個性化資助需求決策
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貧困生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性,導致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內容均與普通學生的發展不能均衡。資助對象的發展應該是建立在與普通同學具有一樣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針對低于發展可能或高于發展可能的情況,建立個性化的資助模式,實現貧困生強烈的發展愿望。
四 優化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模式的對策
1.以激勵與引導為導向,優化“立體式”資助制度
建立保障性資助方式、發展性資助方式、精神資助方式的三位一體資助模式,以激勵與引導為導向,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實現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關系,破除高校現行的“免費午餐”式的貧困生資助模式,建立師生聯系制度、朋輩育人制度,確保實現育人效果,杜絕“假證明”“假經歷”等情況的發生,使教師、朋輩參與到學生的育人過程中,使保障性資助在保障學生正常活動的過程中,能通過學校的育人模式,自覺主動地發展自我能力,實現發展性資助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2.以分類指導為導向,優化“科學化”資助決策
在“教育均等”的前提下,杜絕教育均分思想,運用科學、合理的決策方式,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認定、貧困生綜合發展測評、貧困生心理發展測評等方面的制度,通過對學生全方位的掌控,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指導,使學生受助程度與困難程度、發展程度相匹配,建立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模式。
3.以資源整合為導向,優化“模塊化”資助資源
科學合理地實現主管勤貸助學工作的科室地位,實現優化資助模式的隊伍保障,使保障性資助不再是基本資助,使發展性資助、精神資助實現資源的最大化整合,實現心理指導、就業指導、學業指導等方面的資助功能,結合資助育人功能,對軟資助進行模塊化的操作,達到發展性資助的最大化收益。
4.以需求層次為導向,優化“個性化”育人功能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奧德弗提出的“三種人”的需要層次分別為:生存需要、關系需要、成長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的資助必須根據主體的需求進行資助。根據貧困生的分類指導導向,在滿足學生生存需要的同時,實現關系需要與成長需要的個性化育人功能,實現學生不同階段、不同層次需求的指導。
發展性資助理念的目標指向是要實現資助對象的發展與資助體系的發展,兩者的發展在本質上必須回歸“人的發展”范疇以及“制度發展”的范疇,實現兩者的發展,必須著眼于發展性資助模式的構建,才能對“人與制度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優化資助模式的落腳點是實現資助對象的全面發展與資助體系的全面構建,突出資助過程與人才培養的統一,實現學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桂富強.高校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理念及管理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劉世勇、王林清、馬彥周.學生激勵的新視角:發展性資助[J].湖北社會科學,2010(11)
[3]林娜.高校貧困生資助新模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
[5]王秉琦、王成文.思想政治個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實施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6]李超祖.教育激勵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徐曉軍.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探討[J].人文雜志,2004(2)
[8]劉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塊化和規范化建設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06(Z2)
[9]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