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的現狀,闡述了研制標準的基礎,即研制受到社會現實、語言政策、語言學理論的影響,研制的標準是為一個國家的利益服務的。
【關鍵詞】外語語用能力標準 現狀 研制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87-01
國外對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研制的重視由來已久,我國受國外影響,也對此研制工作給予了持續關注,時至今日已出臺了一些有待完善的、可稱為標準的文件。外語語用能力標準有其特定的研制基礎,而對此類標準的研制歸根結底是為了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方面維護相關國家或地區的利益,研制受到了語言學理論,如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國外研制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的工作已頗有成效,發展得也比較成熟,迄今為止已有五十多年的研制歷史。這類研制主要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亞、歐洲等地,國外比較有影響的語言能力標準有《美國跨部門語言圓桌標準》(ILR)、《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語言能力標準》(ACTFL)、《澳大利亞國際第二語言水平標準》(ISLPR)、《歐洲語言測試者協會語言能力標準》《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與評測》和《加拿大語言能力標準》等。
隨著我國外語教育的發展,或多或少受到國外影響,也不斷地開展對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的研究。當今,我國關于此類標準的文件,大陸地區主要有《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下文簡稱《課程標準》)、《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下文簡稱《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下文簡稱《教學要求》)及有關考試大綱,臺灣地區有《通用英語能力標準》,它是2005年學習美加相關標準而構建的。在我國的這些標準里,主要的語言能力描述指標是語言知識和語用技能,不少筆墨用在了跨文化策略上。論及表述形式,標準的前后一致性較強,用詞較為準確,語言也比較言簡意賅,但在內容的銜接性上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課程標準》的內容完整性較好,但其他標準的完整性明顯還有缺陷。在研制方法上,是否科學和有效還未可知,需要進一步驗證。現實情況是,我國英語教學中評估學生英語能力水平時,僅有幾個相互不匹配的英語測試標準可供參考,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
一般來說,語言政策或教育政策催生了外語語用能力標準;而語言政策和教育政策又不可脫離社會現實,必須與之相適應,換句話說,社會政策決定語言政策或教育政策,而后者從屬于前者。此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外語教育政策歷來與其外交政策、經貿往來和科技發展密切關聯。外語語用能力標準常常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力狀況,尤其在異常看重科技和知識的當今世界,研制外語語用能力標準變得日益重要,原因是這種標準是語言政策在外語上具體實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同時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利益要在國際上得到保障,沒有通暢的語言渠道將很難實現這個目的。因此,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的研制受制于很多因素,但說到底,旨在維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
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上半葉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并成了ILR和ACTFL標準和ISLPR的理論基礎。ILR規定外語口語能力時注重的是語音、理解力、流利度、語法和詞匯等語言知識因素,并不僅描述口語能力,還描述聽、說、讀、寫、譯能力。盡管ACTFL適用于教育領域,ILR用于評估外事工作者的外語語用能力,但它們都只是針對語言知識而言的。而ISLPR借鑒以前標準和外語教學經驗教訓,在描述語言知識時明顯聚焦于聽、說、讀、寫技能。我國指導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雖然它們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但嚴格來講,還算不上是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由于它們沒有堅實的語言學理論基礎,也沒有系統的描述指標,有的描述只是沿用了早些時候傳統的語言能力表述模式,但我國的標準類文件都較好地重視了跨文化能力和策略。
綜上所述,外語語用能力標準的現狀是,國外的比較成熟,我國的還有待完善。研制的標準是服務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利益。研制受到社會現實、語言政策、語言學理論等的影響,這些都構成了研制標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寶成、常海潮.中外外語能力標準對比研究[J].中國外語,2011(4):39~46、54
[2]胡文仲.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得與失[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45~25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