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和漢語在造字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歧視性。相關資料表明,英語和漢語在造字層面的構詞以及詞序等方面存在歧視性。很多研究內容只是單獨地針對某一種特殊的語言。英語屬于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兩種語言的發展不同,但是英漢兩種語言在造字層面存在一定的歧視性,本文將結合語料庫的內容,對這種造字層面的偏見與歧視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英語 漢語 造字層面 偏見 歧視性 分析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92-01
英語和漢語本身都很特殊,英語和漢語同時屬于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各自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底蘊。通過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研究發現:英漢兩種語言在造字層面上存在一定的歧視性。分析兩者的不同,主要在于文化以及思維和民族的構成等,對提高知識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英漢兩種語言的關系
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從根本上存在著縱橫交錯的關系,以往的研究中存在很多的復雜性和無序性,沒有從根本上確認出兩者的關系。直到目前,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式,以整體研究為中心,以一種不確定的方式進行隨機研究,能夠更系統地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一般英漢造字層面中的內容都來自于《牛津高階英語學習字典》。漢語中的數據內容都參考《說文解字》的內容。這些工具書資料中收集非常豐富的詞語,也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能夠有效的保證英漢造字層面中權威性很高。英漢兩種語言在造字層面中都存在一些歧視性和偏見。如字典中“男性”這個詞一般還蘊含了褒義,但是“女性”這個詞蘊含了一些貶義的感情色彩,很多這樣的詞都存在這種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造字層面的歧視性在英語和漢語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二 英漢語造字層面的語言與社會
研究英漢語造字層面的歧視性和偏見需要從語言與社會這兩方面出發。給“語言”下一個定義非常困難,著名學者指出:所謂語言是一種人類與人類交流的硬性符號。由于社會和國家存在不一致性,很多國家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的理解文化,社會群體以及文化組成也存在不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語言是一種社會層面的鏡子,社會形式決定語言的結構。同時社會結構也決定語言以及結構等行為,這些內容都是從不同角度分析的。語言和社會都發展存在相互影響的現象,研究英漢語造字層面存在的歧視性就需要從這些方面出發,同時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他們也在英漢語造字層面也產生了一種辯證關系,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一套口頭形式的交流信號,在傳輸語言這方面具有很顯著的象征性意義。同時,語言和文化之間也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可以被稱之為語言的多樣性,很多事實證明,語言的多樣性是一種程度上的文化多樣性。文化和語言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同時語言和文化也是社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研究英漢造字層面存在的偏見和歧視性也需要從這個方面出發。
三 英漢語造字層面歧視性和偏見分析
結合社會文化的內容,筆者發現英語和漢語本身在造字層面都反映出了一定的針對女性的歧視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英語和漢語在造字層面中的歧視性反映了傳統道德觀念中男尊女卑的觀念。社會關系和各種文化層面結合在一起。男性的權利一般情況下都高于女性,男性本身就擁有繼承權。女性反映了社會之間的控制力。英語和漢語本身的造字層面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屬于一種語言體系。但是漢字本身更能反映出歧視性。英語中將“-man”這個詞劃分為復合詞,稱為陽性標記詞,而女性詞匯中就稱為陰性詞的形象標記。借助這種構詞形式,陰性詞的后綴結構就標示具有微小的意思。
漢語中大量女字部首的詞匯都是用來標示奴性的身份提升的,有些漢字在造字的時候就蘊含歧視女性的特點。如妥、娶、姬、妓等。英語中造字層面的偏見更加直接,很多詞匯中明顯蘊含一些對女性的歧視的詞語。造字層面的歧視性和偏見屬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心理文化的特顯,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
英語和漢語中語言造字層面歧視性與偏見的相同之處。英語和漢語中蘊含造字層面的歧視性研究,反映了傳統的道德關系。在這種形式上,男性的地位明顯高于女性,反映了一種等級關系的組合,這是語言文化的一種等級體現。在造字層面中很多詞匯中蘊含男性的色彩本身具有褒義的性質。而女性的色彩中也蘊含貶義的詞匯。
四 結束語
英語和漢語在造字層面中蘊含著歧視性,筆者分析的這些內容只反映了一種歧視現象。但是,語言本身也反映了一種思想構成,很多詞語都不能完全的表達一些思想。因此,分析英語造字層面的偏見與歧視性需要社會以及文化層面分析。
參考文獻
[1]王顯志.英漢語性別歧視現象的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2]程洪珍.東西方傳統思維方式與英漢語言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50~53
[3]范秀英.價值觀念與英漢語言差異[J].外語教學,2005(2):37~39
[4]馮玉婷.淺析英漢語言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5):260~26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