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獲得發展,在如今的課堂中,我們要在40分鐘的時間內達到高效的教學,該如何做呢?是平鋪直敘,直入主題?還是懸念叢生,曲折前行?我想,一切高效的教學都應該是以學生為前提,把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放在中心位置來考慮。有時我們常常會感覺學生掌握得不扎實,明明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怎么就不能理解呢?是老師講解的不夠清楚嗎?事實上是我們錯誤地把高效理解為快速,以為話語簡練就是高效,時間短就是高效,其實,高效應是體現在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與提升上的。而教學中過多的單刀直入,反倒讓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的惰性,他們變得懶得想、懶得說。如果我們試著變直為曲,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講什么并不重要,學生想什么比這重要得多。那到底該如何激發出他們思維的火花呢?以下,我就以華老師的《認識圓》為例,簡單地談談自己對如何在教學中以“曲”為法的體會。
一 情境的“曲”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起到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一個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在引入新課前,我們往往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這個情境只是有趣是沒用的,光是引出新知也是不夠的,它應該是讓學生能感受到在聯系生活的過程中,的確是有困惑,有需要的,像這樣設置了關卡,一點點小小的困難,就能引學入勝了。在《認識圓》中,華老師設計了尋寶活動,提供了信息“寶物距你的左腳3米”,請學生畫一畫寶物的位置。這樣的情境富含趣味性和挑戰性,很容易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每一個學生上手比較容易,都能畫出一種可能性,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信息“寶物距你的左腳3米”就像是開啟知識迷宮的一把鑰匙,在老師設疑,“除了你表示出的這一點,還有其他辦法嗎?”“這些點在圓內還是圓上?”“要想尋到寶,左腳能不能變位置?”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感覺到答案并不像他們想的那么簡單,以“曲”為進,這樣層層設疑,過程就像尋寶,學生也就能在“尋”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索新知的曲折與未知,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二 過程的“曲”折
在以往認識圓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運用比較直觀的手段,比如通過折疊、測量、比對等方法使學生來發現圓的特征。直觀的操作在自主探究新知的方面的確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時學生只是知道了“是什么”,卻少了個“為什么”,也就是缺少了通過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維活動來概括圓的特征的過程。直觀的操作只是一種初步的體驗,而深層的認知是需要思考與辯證的。而華老師轉變了單純操作,設置一個個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圓呢?”“半徑是什么?”“那圓心有什么作用?”“我們古代是怎樣描述圓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和圓有關的知識點都是經過學生自己思考并說出來的,而華老師的工作就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充分的自由說。學生有時沒有說到重點處,華老師就耐心地再讓他們討論,然后留心引導。看似教學過程變“曲折”了,但是實際上,學生在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更好地自主認識了圓、圓心和半徑,不僅知道“是什么”,還知道了“怎么想”和“為什么”。另外,在以往組織學生畫圓,學生只是知道可以用圓規等材料畫圓,不過在操作時會不到位,這主要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用圓規,但是并不重視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就可以畫出圓呢,華老師依舊設疑,“看著這些圓,想象一下是怎樣創造出來的?”“你們是怎么畫的?”“會用圓規嗎?”“用圓規畫圓,手拿著哪兒,圓規就不動了?”“為什么隨手不能畫圓,用圓規卻能?”讓學生來說,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生只有知道了為什么,才能被他們真正掌握。
三 結尾的“曲”變
一個成功的課堂,結尾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功的課堂結尾不會是千篇一律的,必定也是富有創意、發人深省的。一個好的結尾可以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耐人尋味,產生余味無窮的效果,還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收獲知識的喜悅,并在愉快的氛圍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達到“課雖下,趣猶存”的效果。在“認識圓”中,學生在華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尋寶活動創造出圓,已經令人意想不到了。當所有人都以為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開頭與結尾遙相呼應時,華老師話鋒一轉,又問:“一定是在左腳為圓心,半徑3米的圓上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又被提升了,心里盤算著“難道不是嗎?”緊接著,整節課的知識又得到了一次拓展,內涵也升華了,這已經不是平面圖形圓了,而延伸出了立體圖形“球”來。盡管低年級學生對于球這個圖形有所涉獵,不過學生對于球的印象是抽象的、是感性的。本節課學生在操作和思考中,對圓有了一定的知識,在這個基礎上再牽引出球來,舊知、新知和未知達到了融合,這種知識的深度以及高度是不可想象的,結果的變數也是讓人驚喜不斷的,而學生在其中所享受到的思維大餐也是異常豐富的。
四 結束語
在求知的路上,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困難,會感到迷惑,而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的是問號。在問號面前,學生放棄了“陽關大道”,而走起了“羊腸小道”,盡管曲折難行,但是卻收獲了不一樣的風景,那就是思維的提升,會說,會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我看來,教學的“曲探索”能把消極的“掌握者”轉變為積極思考的“探索者”,這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教學理念的革新。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