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中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教導學生識文解字的學科,更是傳播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而當前中學語文教育并未對其引起重視,造成了人文精神培養的缺失。本文從中學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出發,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就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出若干方案,以期為國內中學語文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 人文精神 缺失 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19-02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要教導學生識文解字、能言善辯,更要引導學生學習人文知識,了解生命的意義。中學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有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學不只是指導學生進行交際和思維的語言培養學科,更是傳播和發揚人文精神的主要媒介。然而,目前國內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卻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學生對人文的熱情也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水平,人文精神嚴重缺失,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當前擺在各大高校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將以中學語文教育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分析國內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并就培養方案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與各位教師同僚相互探討和學習,為中國的中學語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添磚加瓦。
一 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1.學生個性的缺失
相比其他國家的學生而言,中國學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非常會考試,不管在什么地方,中國的學生總是能在考試分數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學生,因為中國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一輩子都處在考試的氛圍中,一輩子都為了拿高分而努力奮斗。教育評價體系在很多時候被“教學質量(更準確地說是升學率)一種因素所代替”。在學校,老師為了迎合以分數為核心的教育評價體系而強制性地要求學生記憶和背誦教材規定的正確答案,直接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對人文精神的教導也僅限于課本上的選文,學生學習的任務從接收知識變成奪取高分,只要考試拿到高分便是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分數低的便是差生,這樣以分數將學生分類的教學體制剝奪了學生追求自身個性和理想的權力。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期望,也是家長和孩子的向往。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現在的家庭里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其承載了父母所有的理想,幾乎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而能夠證明孩子優秀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考試成績。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進行胎教,出生后便要求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只為了讓孩子在學校取得到好成績,這是不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影響下的極端社會反映,讓學生失去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遵從于老師和家長的要求,無視自己的內在需求,變成了只會重復而不會創造的“機器人”。
2.價值觀念的迷失
傳統的中學語文教育專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文字知識,“教材與教學偏于知識灌輸而非能力訓練”,老師通過反復的帶讀、練習和背誦,讓學生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但是卻忽視了教導他們進行正常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導致了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迷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按照統一的教案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分析課文中的人物性格等,人為地對作品中的角色進行分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的時代意義,這樣一概而論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現實中的人都像作品中的角色一樣,好人便是好人,壞人便是壞人。如戲劇大師曹禺的經典著作《雷雨》中的周樸園,幾乎全國的教師都千篇一律地將其歸類為陰險、冷酷、自私、自利的壞人,而忽略了人性中存在的復雜化與多元化等特點,簡單地將人性歸類為善與惡,事實上,一個人身上不可能只存在善或只存在惡,善惡經常是并存在人身上的,就算是周樸園,也有他善的一面,如果不是深愛著侍萍,他也不會與她生下兩個孩子,保留在柜子里繡著梅花的雨衣便是最好的證明。當前,語文教育中教條化、固定化的教學模式缺乏對真實人性的分析,標準答案真的就是標準了么?片面理解人性不僅會造成對文學作品作者真實意圖的誤解,也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扭曲,讓他們只知道書中虛擬的善惡美丑,卻學不會真實社會中的人性復雜,這是中學語文教育中必須改革的地方。
3.辨別是非能力的喪失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無限膨脹的社會,各式各樣的信息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到達學生的面前,學生一方面能獲取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自己的見聞;另一方面也接收到了很多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在這樣一個信息世界里,精神毒品對學生心理世界的毒害和扭曲,造成了學生不辨是非不明好壞的思維誤區。中學時代是一個學生樹立正確是非觀念最重要的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接收到的信息對其之后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學業的壓力、父母的敦促、老師的訓導會讓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脆弱的學生產生逃避的心態,希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安慰,結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迷失自我而學習網絡中的暴力與血腥,并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中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認字和寫字,更要讓學生明白字的含義和內容,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得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明白什么事是應該做的,而什么事是不應該做的,讓他們認識到人文精神的巨大作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不要被課堂外光怪陸離的信息蒙蔽了雙眼,真正做到先成人后成才。
二 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方案
1.教學目標的人文化
若要將人文精神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就必須更加關注真實的人類世界,不要將目光集中在考試成績上,而要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首先,老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人文內涵,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完整地傳達給學生。語文與其他科目不同,是一個由文學作品組合而成的獨立學科,中學語文教學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或語法練習,而是一種思想和意念的傳播,老師通過講授這些文學作品,教給學生生活和生命的真諦,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善惡美丑,使他們的心靈受到觸動,從而培養出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他們的人格,增加生命的厚度。其次,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不要禁錮學生的想象,要釋放他們的思想。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想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對待同一個作品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育中,老師一般會就某些人物性格、情節設計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并讓學生背誦,現在要徹底轉變這一觀念,老師要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的機會,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從主導者轉變為傾聽者。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解放他們的思想,還能促進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思索認識到人文精神的美好和偉大。最后,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不要將知識面狹窄地規定為文字教學,而應與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科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發現生活之美。
2.教學環境的人文化
在課堂上,老師要帶動和鼓勵學生積極建設班級文化,提倡民主的人文氛圍,爭取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集體成為可以容納萬物的海洋,讓學生成為海洋里自由自在的小魚,使學生在和諧而積極的課堂環境中學習。老師可以采取小組式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讓他們親身接觸到文學作品,通過小組討論或小組發言,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心得,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校園里,要努力營造出“書香校園”的氛圍。學校可以分批組織學生在圖書館和閱覽室里研習人文經典,教師為學生列出學習書目,并在學生閱讀時進行同步指導。“文學的審美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通過培養學生愛書、敬書的好習慣,發散他們的思維,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他們的文化視野,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學生接收到毒害心靈的垃圾信息,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人文之路。學生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里和校園內,還包括校外和學生家里。若想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就要帶動學生家長一起,在家庭里也讓學生感受到高雅的人文氣息。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并與老師保持緊密聯系,給家長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使他們明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促進人文教育的集體化和社會化。
3.教學方式的人文化
當前的語文課堂多為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老師與學生之間唯一的交流方式便是你問我答,老師在問完一個問題之后,會用各種關鍵詞提示學生,幫助他們聯想到教材規定的正確答案,這樣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課堂應該從單一的問答式教學中解放出來,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討論、訪談或角色扮演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學生的答案與教材的標準答案不同,也不要嘲笑或批評他,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是否有多種答案共存的可能性,對說得通的答案應多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有勇氣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學生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中得到了認同和理解,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利表達自己,也有能力表達自己,這樣他們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和接受人文精神,語文課堂就會充滿感召力和活力。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教育界地位超然。中學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不只是指導學生進行交際和思維的語言培養學科,更是傳播和發揚人文精神的主要媒介。可是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對人文精神的長期忽視,造成了學生個性的缺失、價值觀念的迷失和是非辨別能力的喪失,導致現代中學生的迷茫和混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應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實行改革措施,大力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從教學目標、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等方面做到教學的人文化、民主化和多元化,幫助學生撥開迷霧,走上人生幸福的康莊大道。筆者相信,只要通過老師、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一定會更加豐富和完善,未來的中學語文教育之路也會更加平坦和開闊。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孫紹振.中學語文教育改革對談[J].書屋,2005(9):57~61
[2]趙文漢.中學語文教育研究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25~129
[3]趙喬翔.中學語文教育問題及改革策略論綱[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81~84
[4]毛萍鈺.中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本原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38~14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