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思想品德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有機結合。通過教學實踐,創設故事型情景、表演式情景、計算法情景,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些情境中,鼓勵學生以自學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情境—合作探究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31-02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中,課堂沉悶,學生思維能力差,教師只注意教學目的的教學,卻忽視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意識。新課程理念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真正實現教學的兩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2)實現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興趣、學習方式、情感體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知識通過情感、能力這個媒介更好地被學生接納和內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實現教學的科學化、綜合化、實踐化,即要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加強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把微笑帶進課堂。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積極的情緒會帶來積極的效果,消極的情緒會帶來消極的效果。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師,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班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風氣、上課紀律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師在走進教室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或愉悅、或平靜、或煩躁、或激動。情緒好了,教學語言也更富有感情色彩,課堂教學也就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這就能達到教與學的雙向優化,使教與學進入一種最佳狀態,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創設不同的情境,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故事型情境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故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學效果較好。上課伊始,可利用多媒體來展示一個故事情節(也可以由老師或學生講述),聽完故事,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目的在于通過故事內容揭示故事本身蘊含的道德內涵,使學生明白道理。在討論中,要讓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答案,這樣做的優點有:(1)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有利于學生道德知識的內化,即讓學生自己明確了是什么?懂得了為什么?知道怎么做?
2.表演式情境
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給人的行為提供了活生生的實例,學生用這個實例作為媒介來感受他人的情感,洞察他人的態度、價值觀,可提高學生認識自己以及他人情感的能力,獲得新行為,以處理先前感到困難的情境,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如學習《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精心設計四種不同的情緒表現,由學生分別來表演,在表演的情境中,學生對情緒有了更深的體驗,理解了情緒對個人行為、生活的影響和作用,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不同情緒的產生,由先前的認可到后來自我表現,直至最后的調適情緒,從而強化了學生對情緒的認識,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3.計算法情境
計算法情境的最大優點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教師的提示下去演繹演算,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在學習《珍愛生命 實現人生價值》一課時,筆者給出了一道計算題:人生是由我們擁有的有限時間構成的,若以28000天(77.8歲,超過中國人均壽命74.3歲)計,(1)你已用去了多少天?(2)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我的生命已用去多少天?(3)我的生命只剩下幾天?(4)四人小組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
計算法情境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其特殊的功效,但究竟采取哪些數字,用何種方法,在什么場合下運用,是要精心選擇的,既不能在同一課堂、同一內容中用過多的重復性的數字教學,防止數字的堆砌,也要避免繁多而無味,更不能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材料和數字運用于教學中,即過于間接、深奧而不能給學生以深刻印象的內容。
二 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加深認識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得到了啟迪和感悟之后,再進入自主探究的學習階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可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靈活掌握,基本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自主學習
教學內容較為具體、淺顯、易懂的可采取自學型。自學不能放任自流,也不是閱讀一遍了事,而應抓住幾個環節:(1)“學”,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或利用網上資源,適當做些筆記;(2)“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解答,以此檢查學生自學的程度與效果;(3)“用”,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問題。以自學為主的探究方式的使用,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風,在學習中獲得自己獨到的見解。
2.合作學習
圍繞課堂論題進行有效討論,有助于自由地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推理能力、人文道德等多維能力;有利
于學生豐富對事物的認識,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價值觀。如學習《與人為善》時,讓學生針對目前的一些社會問題展開討論。“大街上有老人跌倒了,路人都不敢去扶去拉,唯恐被說成是肇事者。我們怎樣去理解這種社會現象?”針對此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之后組與組之間展開正反兩方觀點的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對社會現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總之,在不同的討論課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討論式學習的最大優點是能夠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人格的發展,給學生創造思考辨析的機會,使之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3.總結歸納
歸納總結這一環節非常重要,總結得好既可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又可收到“撥開云霧方是天”的奇效。總結方式同樣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即一個學生發言,多個學生補充。總結的內容不單純是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點,還應包括課堂所感受到的新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課,應把重點放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最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總結加以評價與延伸,達到對課堂內容的升華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在課堂參與中主動獲取的知識,在民主、融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在探究、合作、研討之中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
三 結束語
實踐表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并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但我們也注意到,要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并能在課堂中恰當地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需要老師不斷加強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同時還要能對各種社會現象有敏銳的觸覺。除了老師的素質提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能在龐雜的信息中找到正面的信息,成為課堂學習的正面素材,也是需要在今后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孟知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課堂的現狀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172~173
[2]周永忠.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思想品德課[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80~28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