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過,21世紀不會學習的人將是文盲。如果學生在此之列,那就是當教師的失職。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即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自覺、主動、有創造性地去學習。由此看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某些方面已不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所以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應做大膽地改革與嘗試。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 研究學生,有的放矢
研究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實際,是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的關鍵,因為語文課不僅要解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更要解決學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學的問題。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提高實效,更要著重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思想品質的特點,了解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要找準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二 “變式”導課,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恰當地破題導入,不但可以提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預備狀態。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變式”導課,可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之中,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為體會中心渲染氣氛。我常采用啟發談話、實物圖片演示、實際操作、講故事、學格言、設疑等形式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好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在講授《臺階》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先讓學生欣賞歌曲《父親》,然后多媒體展示一組“父親”主題的油畫,向學生提問:如果你看到畫面中那張刻有歲月印痕的滄桑面容,那雙充滿期待的眼眸,你會想些什么?優美的音樂深深吸引了學生,為課堂營造了氣氛,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激發。他們都能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很快就走進了文本,把握了父親形象的特點,理解父輩、尊敬父輩、熱愛父輩的情感也得到了培養。在講授《奇妙的克隆》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貝多芬;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言之,在過去,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但現在,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克隆是什么呢?它的奇妙之處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奇妙的克隆》。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了,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欲望。
三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的藝術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的藝術,是語文教學取得成效的重要環節,恰當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教學重點,準確理解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素質。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么于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后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么?等,而是采用綜合法提問:于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么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利普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于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有判斷、推理、分析、綜合能力以及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四 善于組織討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主要靠學生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強化,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組織討論。善于組織討論,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民主,優化學習環境,實現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師講解的單向、單調,把知識強加于學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躍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如在講授課文《送東陽馬生序》時,“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面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發表言論,而是把它交給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聯系聽過、見過和做過的事情,理解尊師的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發言積極,最后達成共識: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條件下,師生之間都應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因此,討論時要注意設計好問題,并創造良好的討論氛圍,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俗話說:“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因此,我認為只有在更新教學觀念,深入領會新大綱的精神和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之上,運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