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開發語文課堂資源,實現有效教學?經過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創設適合于學生活動的環境與氛圍,激發學生活動的情趣與欲望,拓展學生活動、實踐的空間是有效途徑之一。只有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竭盡所能地挖掘出語文課堂中蘊藏的豐富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育,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各方面得到鍛煉、延伸。這樣能有效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 開發好“課堂情感資源”
語文教學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產生愿學、愛學、樂學的心理趨向,師生通過情感的觸發、交融、共鳴,共同營造教學過程中輕松愉快的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關系,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1.問題導學,激發興趣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復習《比尾巴》這篇課文而引出新課,緊接著提問學生:“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考,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誰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等一系列問題皆出自童真之口。教師話鋒一轉,說:“老師也是這么想的,也很想知道答案,誰能告訴我呢?”話未落音,學生們已經翻開書仔細閱讀課文了,急于尋找答案的心情也可想而知。由于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理驅使他們認真主動地去讀書、思考。
2.以讀代講,激活情感
學生的朗讀訓練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于永正老師就特別強調:“學生讀不熟課文就不開講,語文課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境、讀出神,在讀中理解、積累和感悟。”我在課堂教學中一向很重視讀的指導和訓練,常采用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擂臺賽讀、集體讀等形式多樣、隨機變化的朗讀訓練,學生讀得興趣尤為濃厚。
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穿插提示讀、配樂讀、男女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使課堂充滿歡樂的氣氛。以至于小壁虎借尾巴時復雜的心理——焦急、難過而又不失禮貌,學生一語道破,是教師始料未及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在不經意中已熟讀成誦。
3.以畫為樂,感受意境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描寫的意境很優美。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黃山奇石》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腦海中展現出那一幅幅迷人的圖畫,再用畫筆表現出來。當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形象的圖畫時,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這不正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嗎?
4.以演為趣,再現情境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我們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如《孔子拜師》《西門豹》等,這些課文情節生動、人物個性鮮明,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學完課文學生們意猶未盡,這時我趁勢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學生們興趣盎然,都非常認真地排練。課文中的人物被他們演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
又如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課堂教學中,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學會了“自己讀書”,嘗到了“會學”的甜頭,整個課堂,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習情趣空前高漲。學生嫻熟的分角色表演活動,更是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見,教學中,將情感資源的開發貫穿語文課堂始終,不失時機地啟發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有疑必質、有難必問、有感必發,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學生各種素質的目的。
二 開發好“課堂智力資源”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應是面對完整的人的教育,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力資源。
如在教學《小小的船》這篇課文時,兒歌所蘊含的優美的意境,似乎已不容人為的講解去破壞它了,它更多地留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看到學生們躍躍欲試的神情,我嘗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法。結果有的學生選擇配樂朗讀來學習;有的學生則自編自演,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對課文的理解;更有甚者畫出了一幅幅意味綿長的想象畫,每一幅畫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課堂氣圍非常活躍、融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試問,在這樣主動參與的課堂中,學生的素質怎么會得不到發展呢?而學生的素質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其智力因素也最大限度地從束縛思維的桎梏中脫穎而出。
又如在學習《自己去吧》這篇課文時,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如生活上、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該怎么辦?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對話,通過小組討論和即興表演,既明白“從小不依賴父母,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又進行了一次返璞歸真的母語訓練,促進了學生語感能力的發展。而學生的語感能力體現為學生突出的語文學習智力特征。因此,發展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變蒼白無力的語言文字為有聲有色的口語,學生的智力源泉將得到開發與利用,課堂的有效性也自然在此過程中得到體現。
三 開發好“課堂信息資源”
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明確要求學生要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信息高速公路的開辟提醒我們: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后,要求學生續編故事:小壁虎還會向誰借尾巴,結果怎樣?學生們通過查尋資料以及上網,獲取了大量信息:有的說,“可能會向松鼠借,結果沒借到,因為松鼠的尾巴可以當被子蓋”;有的又說,“可能會向啄木鳥借,結果還是沒借到,因為啄木鳥的尾巴可以當凳子坐,這樣它在工作時就不致于很累了。”等諸如此類的結論,層出不窮。這樣,既讓學生充分掌握了所學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輕松地學到了課堂以外的東西,而且鍛煉了他們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達到了對信息資源的及時開發與良好利用。
總之,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一個裝知識的袋囊。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真正能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充分開發語文課堂資源,就是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和探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不斷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形成。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