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為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三個標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重點,而且更加符合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從高中物理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 物理教學 創新思維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45-01
創造性思維是個體從事創新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個體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在中學時期,其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欲望強烈、好奇心強、可塑性強,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一 創新思維和物理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個體用于處理某個事物、解決某個問題時所使用的不同以往的方式,個體在產生這種方式時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狀態即為創新思維。個體創造力的表現及創新活動的從事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創新思維的體現和具體表現。創新思維有助于個體發現和認識事物的本質,激發個體具有獨特性、新穎性想法的產生,與事物的本質進行聯系之后就會推動創造性想法、見解的產生。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從而提高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培養其創新思維培養的最佳方式。物理創新思維指的是學生個體以已有的物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基礎,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對某一物理現象產生創造性想法、見解的思維活動過程。本文所指的物理創新思維不是學生通過深入的科學研究形成的,而是通過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在高中時期進行的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二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途徑
現階段,教師和學生都對高中物理教學及學習過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師認為高中物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高考成績,而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的理解也是以高考成績作為最終目的的。這種現象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是擁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對于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卻一無所知,鑒于此,教育工作者在進行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調動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條件,教師可通過兩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篩選出容易引起學生探索興趣和欲望的內容,重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如關于“經典力學的局限性”的內容。(2)教師可將學生喜愛的科學節目如《走進科學》《探索發現》等中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引用到課堂上,并就此現象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討欲望,而這個探討的過程正是學生創新思維產生的過程。
2.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首先,互動式教學方式。高中物理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定期開展探討課程,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內容或物理現象展開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位置是平等的,學生可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同時也可以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探討。這種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欲望。其次,提問式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之前,由學生進行預習,并提出針對本節課內容的疑問,由教師進行回答或者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疑問的解答。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即提高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在質疑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創新思維培養的目的;另一方面,一個學生的問題意識往往會帶動整個班級學生的問題意識,以這種帶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進而形成創新思維能力。
3.采用自主實驗教學模式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都是圍繞教師進行的,由教師進行實驗的操作、講解過程,這種方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都是被動的,不利于他們進行問題的思考。而利用自主實驗教學模式替代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簡單地講就是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的操作,則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并且能夠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而且要求學生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鑒于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化被動學生為主動學習,以實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社會發展提供出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覃任營.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探討[J].成功(教育),2013(1):117
[2]孫開森.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途徑研究[J].學周刊,2013(3):160
[3]路靜.論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3):58~5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