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從三個方面談了實施創新教育的體會和看法:學習現代數學理論,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創新教法,優化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手段,培養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教育 數學 優化課堂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46-01
創新教育是當今現代化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進行素質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實施創新教育的目的是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素質,為造就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 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觀
江澤民曾經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這充分說明了要適應時代的需求,必須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是否具備實施創新教育的能力,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作為從事九年義務教育一線的數學教師來說,應抓緊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樹立新的教育觀,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具體做法是:
第一,更新思想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師一人獨占講臺、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儲存者的舊教育思想,克服“滿堂灌”式的做法,用創新教育的教學要求來實施教書育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樹立面向全體的學生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積極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帶領學生愉快地學習和創新,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要廣泛學習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既要做到文理互補、知行合一、身心和諧,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習和做人的統一,更要做到博學與專長、繼承與創新的統一,通過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來發展自己的求異思維,通過社會實踐鍛煉來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通過新知識、新方法的學習來促進學生創新思想的形成。
第三,要掌握有關法律知識,要處理好依法執教與以德治教的關系,用“心”去教育學生,用“情”來感染學生,能用以德治教來彌補依法執教的不足,給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偶像”。
二 創新教法,優化課堂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做到腦中有綱,胸中有課本,吃透教材,熟練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不僅能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掌握每章每節的重點、難點、關鍵,還要做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并要突出創新,形成一整套的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育藝術。
1.重視學生對概念深刻理解的教學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成,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既掌握其中的涵義和正確應用概念,又能掌握計算和應用方法,鞏固知識和發展能力。在數學中,各章節的內容是由概念、性質、方法和公式的應用等內容組成的,其中概念和性質是方法和應用的理論依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錯誤往往多為概念不清或對概念理解不深所導致的結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刻正確地理解概念,這樣學生才能進行準確、合理、迅速的運算,從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加強運算能力的訓練
學習數學總離不開運算,一個學生能正確迅速地掌握運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要素之一。如對學生進行有理數、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等一系列運算訓練時,作業的布置和安排要有針對性,要適量,緊扣教材,做到由淺入深、突出雙基、規范解題,以訓練為主線,加強提組訓練,提高理解能力。
3.還學生課堂主人的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變“講堂”為“學堂”,還學生課堂主人的地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技能。
三 應用現代科技教學手段,培養創新思維
教學是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所進行的一種課堂活動,課堂上的一切行為都必須遵循目標指導法則,在課堂上所應用的現代科技教學手段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只有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因為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以及直觀且形象的東西,能夠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吸引學生身臨其境,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為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物質基礎,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責任編輯:范可〕